1. 难度:简单 |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 工农武装割据 B. 抗击外国侵略 C.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 民主革命
|
2. 难度:简单 | |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 A. 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 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 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
3. 难度:简单 | |
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重庆谈判 B. 西安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北平和谈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
5. 难度:简单 | |
在19世纪欧洲思想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的发表,这两者 A.对当时不公的社会问题的态度完全相同 B.都从根本上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 C.都与宗教思想桎梏直接相关 D.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完全一致
|
6. 难度:困难 | |
新华社曾发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C. 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D. 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
7. 难度:简单 | |
与甲午战争相比,抗日战争中最大的变化是 A. 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 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 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D. 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战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
9. 难度:简单 | |
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 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最后结局 B. 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C. 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D. 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
10. 难度:中等 | |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 《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D.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
11. 难度:简单 | |
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A.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B. 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发展历程 C. 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D.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
|
12. 难度:简单 | |
在华外国人传教士费吴生曾提到:“北伐战争不仅是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的内战,而且是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及文艺复兴于一身的大运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主张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B.他认为中国应召开议会,实现工业化 C.他认为北伐战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D.他肯定北伐战争是国民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改革
|
13. 难度:中等 | |
“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民主革命 A. 目的的坚定性 B. 手段的优越性 C. 过程的跳跃性 D. 结果的建设性
|
14. 难度:中等 | |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1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C.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
16. 难度:简单 | |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到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帮助下迁到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
17.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 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 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
18. 难度:简单 | |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 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 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
19. 难度:困难 | |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材料二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材料三 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你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
20. 难度:中等 | |
奴隶,通常指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任意驱使,后引申为受制于某种事物或者行为,丧失了独立自主,自由支配能力的人。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非洲奴隶贸易统计数据柱状图(1501—1875年) 材料二 机械性的工作越来越使人在精神上遭受痛苦,它把男人们和女人们变成了传送带和装配线上“被科学地管理”着的机器上的齿轮。现在产业工人的经济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却被雇来干类似划桨奴隶那样的工作。新兴的劳工运动者们认为应该制定一条国际性的法律。这项国际性口号的确自1890年起造成一年一度的五一节的示威。 ——摘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时代》 (1)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洲奴隶贸易统计数据柱状图”进行分析。(要求:阶段划分合理,状态描述准确,阐释全面客观)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成产业工人奴隶般劳动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