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泉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 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 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祖考妣”转变为“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秦汉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孝的表现形式是日常生活中相对具体的“养”、“敬”、“顺”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人们生活中心发生一定变化

B. 父系血缘权威开始得到重视

C. 宗法血缘关系日益走向崩溃

D. 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观念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

A. 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

B. 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

C. 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 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

A. 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 等级森严,制度矛盾

C. 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 重视理学,以备顾问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作者是在强调

A. 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B. 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 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D. 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C. 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D. 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

A. 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 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

C. 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    D.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真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A.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 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 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 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 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说明:

A. 教会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

B. 教会颁布的宗教戒律业已成为市民们精神上的沉重负担

C. 教会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

D. 教会不应干涉世俗社会的事务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 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 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 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二、null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个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 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

B. 古代中国创造了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化

C. 儒学主张与启蒙思想的精神相似

D. 中国文化在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 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 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C. 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 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卢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一观点

A.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

B. 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C. 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

D. 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688年,牛顿发明了反射性望远镜。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并发展出了颜色理论。这些成就

A. 推动了物理学的继续发展    B. 标志近代实验科学的开端

C. 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D. 证明了“自然界无跳跃”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C.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淸政府所賜“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 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 淸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 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 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B. 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 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    D. 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 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髙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 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 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 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 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 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黄帝魂》中记录的某人的言论写道:“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貽(遗留)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可见该文提出的断发易服有助于

A.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

B. 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

C. 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D. 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由此可以得出该理论的本质是

A. 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

B.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

D. 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卜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朴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上述材料反映出毛泽东意在

A. 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平衡性

B. 揭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客观条件

C. 论证中国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D. 指明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铁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折唱八角效“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折唱”前,使了传统笑热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A. 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B. 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C. 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1969年以后几年里,我国许多地方的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中学开设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60%。这种做法

A. 促进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B. 锻炼了学生能力,值得继承

C. 是对文革时期文化专制的抵制

D. 造成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下降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衬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的,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当然,这种阶段划分只具有相当的意义,它并不是说,在某个阶段中只有某一特定层面文化的变革,就完全没有其他层面文化的变革,而是说在某个阶段中某种层面文化的变革居于主要地位。

材料二不容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漫,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去的结果。从“师夷长枝”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房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峋。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囷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令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原因。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益尊。……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日县令。任是职者,必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其初曰试令,三年,称职,为真;又三年,称职,封父母;又三年,称职,进阶益禄,任之终身。……夫使天下之为县令者,不得迁又不得归,其身与县终,而子孙世世处焉。

——顾炎武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备受美国制宪者们的推崇,其精髓被融入美国成文宪法之中,在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之为“现代国家的最完善的例子”。美国式民主模式适合中国吗?邓小平同志对此很早就果断地指出,“我们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顾炎武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充分体现。并针对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和邓小平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德说)“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同时教他们研读《圣经》,这样做,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但当路德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他失望了,他曾经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1735年,当选帝侯约翰在萨克森驱逐犹太人时,一个犹太人曾经请路德出面调停,但他竟一口拒绝。他在《桌边细谈》一书中把“犹太人与教皇信奉者”视为“一丘之貉”的不敬神的坏蛋。晚年的路德更是公开指责犹太人,说他们是“一个僵颈、不信神、骄傲、邪恶、可厌的民族”,并声称:他们的学校及教堂应被付之一炬。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但是,路德的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叛乱,他说:“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干利益。……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血。”

——吴干廑、齐世荣《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