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原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礼乐制度的破坏    D. 等级制度的颠覆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

A. 皇权加强,“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基础

C. 承继秦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孝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 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D. 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

A. 全民参与    B. 轮番而治    C. 公开透明    D. 直接民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一规定

A. 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 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 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 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说明

A. 罗马法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 罗马法体现了“君权神授”原则

C. 罗马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    D. 罗马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   )

A. 君主立宪制    B. 民主共和制

C. 联邦制    D. 议会内阁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 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 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

D. 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四、null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C.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试图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B. 预见到国民党背叛革命

C. 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D. 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 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是

A. 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 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C.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六、null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八、null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人说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 “一国两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    D. 政治协商制度

 

九、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材料二  (18 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 1830 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批评道“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材料三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

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材料一中“凤阁鸾台”指的是哪两个机构。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了什么政治体制?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

(1)概括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活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等留学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施行的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