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倒)。”“风行草偃”表明儒家强调 A. 个人修养 B. 环境影响 C. 教化作用 D. 客观规律
|
2. 难度:中等 | |
某学者指出儒、法、道三种哲学是相通的,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法家“民愚则易治也”,道家“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也”。儒、法、道思想相通体现了 A. 君主专制的需要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愚民政策的需要 D. 服务统治的要求
|
3. 难度:困难 | |
韩非子提出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的思想。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 “主妾无等,必危嫡子”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4. 难度:简单 | |
汉光武帝时期取士注重四个方面:“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材料反映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 A. 注重门第 B. 多元选拔 C. 公平竞争 D. 德才兼顾
|
5. 难度:困难 | |
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C.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
6. 难度:困难 | |
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韩愈以辟佛为己任,作《谏迎佛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材料可反映 A. 佛教思想在唐代取得统治地位 B. 韩愈和唐宪宗宗教信仰发生冲突 C. 佛道思想并用有助于教化老百姓 D. 传统儒家思想在冲击中力求振兴
|
7. 难度:困难 | |
宋代乡村社会出现“父祖有虑子孙争讼者,常欲预为遗嘱之文”“乡党邻里不相存恤,惟争财竞利为事,鞭笞流血而不知止”的现象,富民筑学馆,“延四方名士,特以教其家与一乡子弟”,“以力田课僮仆,以诗书训子弟,以信义服乡闾”。材料反映宋代 A. 富民兴办义学有助于乡村教化 B. 富民兴办义学是为了培养人才 C. 富民兴办义学是为了普及生产知识 D. 富民兴办义学有效提高了族人的素质
|
8. 难度:简单 | |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指出:唐宋之际,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 科举制的发展 B.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 世俗文化兴起 D. 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
9. 难度:中等 | |
元代划分行政区在兼顾“山川形便”指导思想下,更突出“犬牙交错”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元政府这样做是为 A. 防止地方凭险割据出现 B.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 鼓励统治区域文化交流 D.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
10. 难度:简单 | |
朝贡体系是传统中国追求满足心理上的优越感,不谋求占领、征服和剥削朝贡国家,它是中原王朝内在统治秩序的外化。这种体制受到下列哪种思想的影响 A. 法治 B. 礼治 C. 德治 D. 人治
|
11. 难度:中等 | |
18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指出:“清政府之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并使彼国志士所著《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徒然提倡固陋之说。”材料说明 A. 日本“蔑华”的观念由来已久 B. 日本“慕华”的传统观念开始出现转变 C. 清政府的衰败源于提倡固陋之说 D. 日本志士以中国被西洋侵略作为警示
|
12.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认为:“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一刻不容缓者也。”梁启超在此强调 A. 民族主义意识是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B. 读史能够增进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C. 欧洲的民族主义发达程度高于中国 D. 史学变成验证普通民众是否具有国民身份的唯一依据
|
13. 难度:简单 | |
韦伯提出三种政治支配形式:魅力型(家族)、传统权威(封建制)、官僚型(现代法律和国家)支配。魅力型的不稳定性导致转变为传统型,在传统型支配里,对支配者的抵抗到达一定程度便产生“传统革命”,会朝一个理性合法的权威架构发展。在中国,与“官僚型支配”最契合的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
14.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曾明确表示:“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他之所以修改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提出“五权宪法”,是因为 A. 立法机关拥有监督权会造成国会专制的流弊 B. 达到寻求更为完善的权力相互制衡机制 C. 防止西方议会、政党政治等的弊端 D. 行政机关拥有考试权将可能滥用人才
|
15. 难度:简单 | |
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以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起义之一。它打击了西北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形成方圆数百里的红色区域。该起义的武装应称为 A. 国民革命军 B. 工农革命军 C. 新四军 D. 八路军
|
16. 难度:困难 | |
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B. 能从时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 C. 领导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17. 难度:困难 | |
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该记者的看法 A. 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B. 反映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C. 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 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
18.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5世纪,一位希腊人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城邦是无需输入或输出任何东西的。”这一说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希腊公民勇于冒险的精神和对商业利润的追求 B. 古代希腊商业贸易水平的发达 C. 城邦间自然环境的微观差异和政治的分散性 D. 古代希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
19. 难度:中等 | |
托克维尔指出:“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由此看出他推崇的模式是 A. 君主+战争 B. 贵族+演化 C. 人民+革命 D. 宪政+民主
|
20. 难度:简单 | |
1922年,对农民起义和水兵叛乱的报道达到最高潮,列宁把这一切归罪于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鼓动,认为是他们的罪恶之手造成“红水兵”的倒戈。为此,苏维埃政府 A. 加强对报刊和言论的检查监控 B. 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 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实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21. 难度:中等 | |
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最能说明 A. 当时中国的市场发育程度略高于英国 B. 工业革命应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 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D. 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
22. 难度:中等 | |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的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 确立重商主义原则 B. 否认传统的商业规则 C. 确立自由主义原则 D. 重视技术的决定作用
|
23. 难度:简单 | |
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 A. 工业革命的进行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B. 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议会中的议员已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
|
24. 难度:困难 | |
恩格斯曾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 共和国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 法国已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C. 法国代议制是为保证工人的利益 D. 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建立
|
25. 难度:中等 | |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时 A.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 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 主张“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D. 否定了“因行称义”
|
26. 难度:简单 | |
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指出:西欧的“双元革命”(法国政治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并将继续改变着世界。其中英国改变世界主要是 A. 奠定了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B. 塑造崇尚效率的“工厂”文化 C. 树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榜样 D. 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
27. 难度:中等 | |
苏联“只注意使工人、农民、妇女在苏共中占有相应的比重,而忽视了国内工人力量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知识分子被迫戴上‘紧箍咒’”。材料引发 A. “斯大林模式”成为社会发展桎梏 B. 知识经济引发苏联社会结构大变动 C. 工人阶级在新技术革命中不断更新 D. 苏联知识分子与苏联体制渐行渐远
|
28. 难度:简单 | |
陈启懋指出,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垂死、腐朽的状态,重新恢复生机,而且“新政”施行,标志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材料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 改变了传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升级 C. 使传统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 D. 克服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危机
|
29. 难度:简单 | |
罗荣渠先生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美关系有3个关键时刻:第一个关键时刻(1931年),美国站在错误的一边;第二个关键时刻(1941年),美国站在正确的一边;第三个关键时刻(1945年),美国又转向错误的一边。材料中“又转向错误的一边”是因为美国推行 A. 霸权主义政策 B. 门罗主义 C. 孤立主义 D. 反法西斯政策
|
30.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企业家群体包括:一是以张謇为代表,一般拥有科举功名、官场背景,属于地方上的头面士绅。二是以荣家兄弟为代表,从做钱庄学徒到自已开钱庄,办厂之前只有纯粹的商人身份。三是以刘鸿生为代表,虽是买办出身,但在掘得第一桶金完成原始积累后,开始投资办企业,完成买办身份的转换。四是以东南亚首富身份回国创办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张振勋,长期驻日经商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代表。五是以范旭东、陈光甫为代表,他们或为留学美、日的“海归”,或自学起家,无官场背景和雄厚资本,但有魄力和能力,他们的企业往往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企业家阶层中他们最具创造性和现代精神。 ——傅国涌《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 材料二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洋务派总共兴办了大约60个近代企业,总投资约5300万两银子。其中,军事工业21个,投资3700多万两。以30年计算,平均每年2个,每个企业投资170余万两。在日本,从1868年到1892年,日本总共建立了5600多个公司,总投资资本达到2.89亿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每个公司资本折合中国银两大概700多万两。在1892年以前,中国兴办洋务企业的成就和日本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两国发展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也不在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上。 ——张海鹏《19世纪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说中国近代实业家的类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近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边沁(1748-1832)提出了功利主义学说,他认为追求快乐或避免痛苦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加总,判断行为好与坏要看该行为的后果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边沁肯定了个人利益的至上性,“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奢谈社会利益,是无益的”。边沁提倡利他,但反对个人应当为他人利益或社会幸福牺牲个人利益,边沁认为利他不过是利己的手段而已,人们之所以利他是出于利己的动机,以此实现人己两利。在实现功利的手段上,边沁主张享乐主义,鼓励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当每个人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时,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增加了。受西方民主法治传统的影响,边沁强调立法和政治参与,“功利原则承认这一被支配地位,把它当作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边沁功利主义经过约翰·穆勒、大卫·李嘉图的修正和扩张,成为了国家政策的最主要的元素,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摘编自钱磊《边沁功利主义法律观产生的历史土壤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边沁功利主义思想能够发展的原因,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末新政是对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1901-1911年)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这次改革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动的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有关清末新政史的研究近年愈益受到国内学界重视,成为晚清史研究中的“显学”,以下是1949年以来的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概况(注:代表论文、专著涉及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表格四个阶段中提炼信息,概括各阶段清末新政史的研究特点,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常衮(729-783),陕西京兆(今西安)人,唐代著名状元宰相。建中元年(780年),曾任宰相的常衮被贬任福建观察使。由于常衮声望很高,倍受闽人尊崇,他到福州后进行大规模的兴学活动。鉴于此前李椅已重修府学,常衮就把教育重点放在普及乡校教育上。 他在各地兴办乡校,请名士任教师,教学生做文章,按时考试,亲加讲导。当时乡间人多不识字,且语音与中原不同,难以开导。常衮即作民谣云:“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过,依仔撑船来接郎”,以土音教民唱,随后写“月光光”等字教之。如能识一字,就以一钱与之,鼓励民众识字,在他的苦心倡导下,认字读书的人渐多起来。对于读书人,常衮都以宾客之礼相待,并与之同游同食,相互讲论。在他的倡导下,读书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尊师重学之风盛行,风俗大变。常衮还力图改变闽中闭塞的状况,注重选拔优秀的学生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他在任四年,推荐、选拔不少优秀学生,使福建的“岁贡士与内州等”,这就为后来唐朝废除南选制度奠定基础。常衮死后,福州人在府学内建常公祠。 (1)根据材料,指出常衮在任职福建时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常衮在福建发展教育成功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