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 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扩大统治区域    B. 缓和蒙汉矛盾

C. 加强控制地方    D. 发展地方经济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政府重视推广棉花种植

B. 棉花种植利润较为丰厚

C. 棉花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民族交流促进棉花种植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与“客观之诗人”在学风上更接近的是

A. 儒家的天人感应

B. 道家的无为无用

C. 理学的格物致知

D. 心学的本心灵明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面是晚清时期战争债务赔偿来源表,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战争债务赔偿时间
 

地方来源
 

海关来源
 

中央国库来源
 

1902—1910
 

16400万两
 

3300万两
 

2700万两
 

 

A.清政府军事失败阻碍了工业发展       B.巨额赔款给清政府带来财政危机

C.清末财政已较多依赖从地方索取       D.清朝中央集权已经受到地方威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A.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 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 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曾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过的周作人回忆说,当时(1898年)如果某个学生中了秀才,学堂就会挂牌出来,隆重庆祝一番。这说明当时的新式教育(    )

A. 不可能培养出实际有用

B.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C. 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 使科举考试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

A. 推进中国法制改革    B. 推进共和宪政建设

C. 推动公民参政议政    D. 广泛借鉴外国法律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孙中山一辈子崇敬马克思,称他为社会主义的“圣人”,“集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大成”,但是,始终不同意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提倡:“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师马克思之意”指的是

A. 提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B.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C. 主张人民民主主义

D. 节制资本发展民生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 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 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 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 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20061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小岗村的变化反映了(  )

A. 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

C. 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

D. 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66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加拿大从以前追随美国投票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变为弃权。这表明

A. 中国外交的冰封局面已被打破    B. 加拿大已经有意缓和中加关系

C. 加拿大外交逐渐摆脱美国干预    D. 中加在联合国里达成一定共识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   )

A. 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B. 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C. 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D. 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的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555年,德国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协议由各邦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 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B.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 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D. 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的差异

B. 文化环境的差异

C. 国际地位的差异

D. 政治制度的差异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见英国

A. 下院成为权力中枢

B. 贵族与平民矛盾得以缓和

C. 贵族制度已经消失

D. 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即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 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 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C. 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D. 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题文)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财富资源的猎取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 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 斯大林体制建立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霍布斯鲍姆认为: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的复杂体。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以来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B. 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C. 现代化模式趋同发展

D. “国家经济丧失独立性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除宋元以来的旧城市有所恢复和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城市。15世纪全国著名的大中城市即达30多个……明中叶后,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明代的大中城市较多,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如扬州在明初一度仅剩下18户,但到明末城市人口则达80万余。……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也普遍扩大。

——节选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世界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2)结合史实分析这两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