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淮南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A.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 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B.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C. 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D.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未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 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记载“伯利克里(或说厄菲阿尔特Ephialtes)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这一作法

A. 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 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C. 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 是伯利克里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建立了三十多个海外行省。伴随版图的拓展,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一些希腊人,主要是城市中的社会上层,也通过书面申请或他人举荐等方式从皇帝那里谋求官职或包括罗马公民权在内的民事权利。这主要说明了

A. 帝国境内不存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B. 罗马公民权成为特权和荣誉

C. 帝国内的民族认同是迫于皇帝权威

D. 罗马法体系系统化和法典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罗马法规定,在售卖过程中,需当着5名作为见证人的公民的面,由另一公民手持铜秤进行,购买者递上一块铜,庄严宣布物是他的,他已经将其买下;随后,“司秤”以铜击秤,并将铜块递给转让者。在缔结债务口约、设立遗嘱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情景。这表明

A. 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 公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和财产纠纷

C. 罗马注重保护贵族私有财产

D. 经济活动交易双方具有公民意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

A. 明确了总统立法否决权

B. 导致了总统权力扩张

C. 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D. 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拥有广泛的立法权,官吏任命权、条约缔结权和国家防卫权,是帝国事务运转的总枢纽;帝国议会按普遍、秘密、直选的方法产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说明

A. 议会立法权的不完善

B. 议会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C. 联邦议会高于帝国议会

D. 帝国政治的专制主义特征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

A. 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 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 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 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潮水般涌入的“洋药”(鸦片),清政府不得已准许本国栽种土烟,企图通过“内地之种日多”,使“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自禁而绝”。这本质上揭示了

A. 清政府对鸦片走私缺乏清醒的认识

B. 为改善民生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

C. 鸦片走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D. 清政府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

B. 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

C. 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

D. 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

C. 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 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洪秀全原名火秀,自己改名“秀全”,取“禾(吾)乃人王”之意;以“国”代“圆”“王居其中”之意。定都南京后,洪秀全深居宫中享乐,对于政事却不甚关心,由此看来,太平天国运动

A. 因领导阶层贪图享乐导致最终失败

B. 受阶级局限失败有其必然性

C. 领导人深谙帝王之术沉湎个人享受

D. 属旧式农民起义排斥近代化

 

二、null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A. 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

B. 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

D. 科举制度固化了中央权力的合法性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清代光绪时期的荒灾救助集前代之大成,近乎完备周密。但据《申报》记载,1906年湖南发生水灾,江西安义县等地出现禁止米谷出省救济湖南事件。几年后,湖南邻省发生水灾,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了

A. 灾荒造成省际矛盾逐渐激化

B. 地方政府赈灾能力的下降

C. 吏治腐败破坏荒灾救助机制

D. 封建朝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对于义和团,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劳顿的引证

A. 正确揭示了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B. 说明了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性

C. 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寻找借口

D. 对史实的论证存在主观片面性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A. 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 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 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 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下图),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

B.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

C. 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 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 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 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C.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中共成立初期,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 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19272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

A. 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 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C. 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 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B.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在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写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内容最能表明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B. 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

A. 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B. 当时的革命形势利于中央根据地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待完善

D. 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计过于乐观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它殖民地的侵略行为,提出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号召东北军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发动游击战争。这一《宣言》

①鲜明地反映了中共对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

②迅速准确地揭露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本质

③具体地提出了反抗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策略

④表明中共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A. 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 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 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 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清未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侦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材料二“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