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据考证,商王经常对农业生产、军事征伐、迁都等诸多事情亲自进行占卜,并对在龟、骨表面的裂纹走向作出吉凶的判断和解释。这反映了商朝 A. 决策方式过于随意 B. 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C.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 占卜决定军政要务
|
2. 难度:简单 | |
周灭商后,虽然封了纣子武庚,但周武王对他并不放心,又封自己的弟弟们去殷人故地。“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度 A. 有效阻止了地方叛乱 B. 扩大了国家疆域面积 C. 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
|
3. 难度:简单 | |
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庭事务的最终裁决者。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 A. 财产多寡 B. 血缘亲疏 C. 辈份尊卑 D. 事务大小
|
4.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印章作为历史材料可用于证明 A. 汉代已建立完备的监察体系 B. 监察机构的设置始于汉代 C. 汉代已设置负责监察的官员 D. 汉继承了秦地方监察机制
|
5.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秦代郡县制 B. 西汉中朝制 C. 唐代科举制 D. 元代行省制
|
6. 难度:中等 | |
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3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该材料反映出 A. 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 B. 考试内容在《四书》之内 C. 宋代开始打破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D. 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
|
7. 难度:简单 | |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分化地方权力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缓和民族关系 D. 提高行政效率
|
8.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唐朝中书省 B. 宋朝政事堂 C. 明朝都察院 D. 清朝军机处
|
9.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通商口岸,与它相关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难度:简单 | |
中国唯一的一艘国防动员舰是以民族英雄邓世昌名字命名的。与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相关的事件是 A. 三元里抗英 B. 黄海战役 C. 威海卫战役 D. 淮海战役
|
11. 难度:中等 | |
《理想与现实的徘徊》一文中评论近代某种经济思想:“预期了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社会,……这在中国自然经济面临崩溃的前夜,只能是逆历史的潮流的空想”。这种经济思想出自于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编》 D. 《共产党宣言》
|
12. 难度:困难 | |
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该材料可用于佐证 A. 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B.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 D. 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
13. 难度:中等 | |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 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D. 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
14. 难度:简单 | |
1919年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这场爱国运动是 A. 反割台斗争 B. 保路运动 C. 黄花岗起义 D. 五四运动
|
15. 难度:中等 | |
《蒋介石日记》载:“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这则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全民族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16. 难度:中等 | |
比较下列两幅图,对两个事件分析正确的是 A. 均犯了“左”倾错误 B. 前者导致北伐任务失败 C. 都遭到外国势力干涉 D. 后者促使中共战略转移
|
17. 难度:简单 | |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促使革命走向“新途”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
18. 难度:困难 | |
针对抗战初期的某次战役,西方学者称其为“自日本建立陆军以来第一次显要的战败”,国民政府宣传机构则称“歼敌三万余众”。该战役是 A. 平型关大捷 B. 淞沪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
1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21. 难度:困难 | |
某中学历史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以下答案较合理的是 A. 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 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 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
22. 难度:简单 | |
“偷有理、抢无罪,革命的强盗精神万万岁!”“踢开党委闹革命”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出现严重内乱 B. 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C. 阶级斗争十分激烈 D. 个人崇拜思想难以根除
|
23. 难度:中等 | |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民主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
24. 难度:中等 | |
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基础 B. 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 C. 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法律保障 D. 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方针
|
25. 难度:困难 | |
2017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校内的“理事亭”出现“港独”标语。理工大学当晚发表声明表示不赞同“港独”,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校方声明的立场基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 “港独”言论危害香港社会的繁荣 C. “港独”言论危害香港市民的利益 D. 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
|
26.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丞者,承也;相,助也。”这个官虽然是“百官之长”,更重要的是上承天子的命令“助理万机”。 ——摘自安作璋《秦汉的丞相制度》 材料二到了唐代,皇帝又置品级较低的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以削夺三省的权力,用身边的翰林学士和宦官充当枢密使掌管机要,三省长官又逐渐被排挤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衔。尚书省也逐渐成不管行政事务的闲置机构。宋代中央既设三省的正式机构,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列举丞相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废止时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削夺三省权力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诗词选集》 材料二“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这里的“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张鸣《红色的个案一一苏维埃乡村追求》 材料三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首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印证材料二所作的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根据材料三说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的策略方针发生的变化。 (4)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
28.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锁国造成人们眼光的缺损,对外部世界的茫然,对国际世界的无知,对重大国权的沦丧,时人时论似乎处在浑然不觉的状态,……对领事裁判权仅认为是“通商之务,贵在息争”……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其危害。 ——摘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得毙伤日军5万余人的战果。战后不到20天,美国国会就宣布给中国5亿美元的信用贷款。……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重要成员以后,1942年美英通知中国政府,愿意尽快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领事裁判权丧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美主动放弃在华特权的直接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近代以来影响国家主权的一个因素,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