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A. 区别等级名分

B. 讲求实际功利

C. 维护血缘关系

D. 强调重义轻利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A.

B.

C.

D.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宋代以后,以“孝义治家”的义门大量出现,如浙江浦江县“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的美称。义门的大量出现可印证

A. 江南门第观念较为盛行

B. 世家大族操控着地方政局

C. 儒家伦理受到社会重视

D. 宗族组织受商品经济冲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 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 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 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 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为苏轼《治平帖》局部,对该作品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 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 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 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B. 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C. 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 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据材料推断,该思想家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

A. 慎思明辨

B. 反省内心

C. 格物致知

D. 穷究物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姓名

 

称号

思想家

籍贯

 

思想主张

主要成就

提出“众治”的主张

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生卒年

1613——1682年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清代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小说教化功能的推广

C. 市民阶层的壮大

D. 贵族奢侈生活的影响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文中的“进门”、“落户”是指

A.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B.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D. 创建近代办学模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以后又建议清政府聘请洋人指导中国工匠制造战舰,还提出在闽粤两省的科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达到一定水平即可授予科甲出身。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重视海防,寻求强国御敌之策

B. 中体西用,探索自强求富之路

C. 改革科举,创建近代新式学堂

D. 固守传统,维护天朝上国尊严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梁启超、唐才常等在要求学生熟读《噩梦》《明夷待访录》《日知录》等书之后与学生共同研习时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这一做法意在

A.革除传统儒学教育的弊端

B.弘扬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

C.增强国人的政治民主认知

D.培养学生的民主革命精神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假托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这种说法引起士大夫阶层的轰动,张之洞写了本《劝学篇》对康有为进行抨击。康有为此举旨在

A. 学习西方,传播启蒙思想

B. 粉饰自己,扩大社会影响

C. 去伪存真,揭露历史真相

D. 托古改制,倡导变法维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A. 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 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C. 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 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应出现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19年8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

A. 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

B. 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

C. 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

D. 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这反映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

A. 倡导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

B. 抨击封建道德,启蒙国民思想

C. 反对武装暴动,主张和平改良

D. 学习苏俄道路,宣传马列主义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毛泽东说:“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意在

A. 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不平衡性

B. 强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C. 指明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 揭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客观条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图是文革时期东方红厂出品的苏绣丝像《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这一时期毛泽东所写的作品可能是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一览表。表格反映了民国初年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校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A. 开办女校提高女性的参政意识

B. 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

C. 培养妇女参政已成为普遍现象

D. 妇女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从1949年到1978年的将近三十年间,人们误把“一大、二公、三纯”的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着眼于

A. “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

B. “什么是社会主义”

C. 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D. “怎样管好中国共产党”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思想是

A.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B. 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 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和朱熹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各类技术在总技术构成中的比重(﹪)

 

农业

“大一统”

手工业

医药

其它

4

32

47

16

1

北宋

2

53

43

2

0

南宋

7

43

39

10

1

 

注:“大一统”技术指通讯技术(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传播的工具等)、军事力量、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技术等。

——摘自金观涛《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的演变》

材料二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摘自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各类技术所占比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时期的“大一统”技术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强调:“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在孙中山思索中华民族的出路时,一些新的革命性因素正逐渐形成。……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演说中强调:“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摘编自王首燕《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梦"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现阶段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

——摘自《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围绕“理论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