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 周王室安全 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C. 王位世袭制 D. 嫡长子继承权
|
2. 难度:中等 | |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
3.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
4.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
5. 难度:中等 | |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B.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
6. 难度:困难 | |
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 A.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 C. 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D. 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
|
7.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 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 海关管理权落人英国人的手中 C. 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 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8. 难度:困难 | |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 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 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C. 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 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
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892-1910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新增工厂的数量变化情况,该图说明 A.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减弱 B. 洋务运动得到了深入发展 C. 中国近代化阻力有所减弱 D. 实业救国的理想初步实现
|
10. 难度:中等 | |
甲午战争以后, 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 二字, 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 等。这种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 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 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
11. 难度:中等 | |
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A. 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B. 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C. 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 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
12. 难度:中等 | |
1940年,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毛泽东所说的“政权” A. 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B. 成为边区苏维埃革命的中枢 C. 扩大了民族抗争的群众基础 D. 开创了中共民主建设的先河
|
13. 难度:中等 | |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B. 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
|
14. 难度:中等 | |
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新中国科技进步的是 A. 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B. “双百方针”的指导 C. 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 D.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
15. 难度:中等 | |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B.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C.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D.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
16. 难度:中等 | |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B. 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
17. 难度:简单 | |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 雅典民主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C. 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 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
18. 难度:困难 | |
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 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A.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 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 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 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
19. 难度:中等 | |
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选举改革,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二者的相同作用是 A. 防止了君主派的复辟 B. 有效巩固了共和制度 C. 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D. 保障了多数人的民主权利
|
20. 难度:中等 | |
1933年5月,美国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地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后来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一变化 A. 缓解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 B. 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 C. 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 D. 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
|
21. 难度:简单 | |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 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 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
22. 难度:简单 | |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倡导思想自由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构建民权政府
|
23. 难度:中等 | |
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 A. 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 B. 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C. 使国王丧失了国家元首地位 D. 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
|
24. 难度:中等 | |||||||||||||||||||||||||
阅读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该表主要反映了 A. 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 B. 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逐渐转型 C. 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D. 中收入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
25. 难度:简单 | |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作品主旋律是 A. 古典主义悲剧情结 B. 文艺复兴人文关怀 C. 现代主义批判意识 D. 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
26. 难度:中等 | |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年)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尼克松执政时期(1969~1974年)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 A. 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 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C. 美苏对峙局面缓和 D. 美欧盟友关系巩固
|
2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 A.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B.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C.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D.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
28. 难度:中等 | |
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夫人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公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撒切尔夫人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 B. 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 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 D. 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
29. 难度:中等 | |
一项统计显示,1951~1961年,英国对英联邦国内的出口已经从50%下降到32%,而同期英国对共同市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出口和进口却显著增加。这种状况表明 A.欧洲成为冷战的重心 B.英美盟友关系破裂 C.西欧的经济联系加强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
30. 难度:中等 | |
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 A. 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紧张 C.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D.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
31. 难度:困难 | |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不同点;依据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作者为什么说美国共和政体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摘自《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3.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