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A. 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 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 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
2. 难度:中等 | |
在汉代,在国,在家,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要尊卑有序。汉律中已有“大不敬”、“不孝”、“不道”等罪名。这反映了汉代 A. 儒家道德伦理等同法律 B. “礼”的思想颇受重视 C. 是等级制度的发轫时期 D. “三纲”伦理已经僵化
|
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离婚,甚至丈夫外出三年不归,女方就可以主动提出离婚。这说明宋代 A. 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B. 理学影响范围有限 C. 三纲五常尚未出现 D. 儒家伦理已法律化
|
4. 难度:中等 | |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 A. 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发展 B. 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 C. 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D. 佛教因中国化兴盛不衰
|
5. 难度:困难 | |
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 A. 重视实践的知行观 B. 以知统行的方法论 C. 本善习远的道德观 D. 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
6. 难度:中等 | |
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以下李贽的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A. 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 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标准 C. 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 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
7. 难度:中等 | |
从明代后期开始,一些儒生一改“束手谈心性”,转而研究外国史、蒙元史、科技史,一大批关于农业技术、军事武器、医学制药的著作问世。这反映了 A. 儒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B. 有识之士批判君主专制 C. 程朱理学失去主流地位 D. 时代特征推动学风转变
|
8. 难度:中等 | |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经成功地实施过肠胃部分切除手术,但没有细节描述。后世小说中也有“刮骨疗毒”和计划对曹操实行开颅手术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文学资料毫无历史价值 B. 文学作品中的神化色彩 C. 权威史书记载不足为信 D. 华佗擅长医治外科疾病
|
9. 难度:中等 | |
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乏仁慈,有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材料主要反映了 A. 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 B. 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 C. 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 D. 西方绘画自由洒脱,强调意境
|
10. 难度:困难 |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智者是希腊人的“启蒙者”,是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的教师,对智者哲学中积极部分给子了肯定。这主要是针对智者学派 A. 向城邦公民传授参政知识 B. 肯定人的价值和否定了神 C. 将研究对象由神转变为人 D. 鼓励雅典公民要积极参政
|
11. 难度:中等 | |
相对于探寻自然本源,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问培养等等。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 B. 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 C. 较为理性地追求人文精神 D. 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
|
12. 难度:中等 | |
它(文艺复兴)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为对象;而不像路德那样,以没有受过教育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因此,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这说明文艺复兴 A. 缺乏思想理性 B. 反对“因信称义” C. 影响范围有限 D. 属于贵族运动
|
13. 难度:中等 | |
薄伽丘的《十日谈》多半故事都是以爱情等为主题,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理想情人的妩媚。这反映了文艺复兴 A. 反对禁欲主义 B. 主张恋爱自由 C. 推动文学创作 D. 放弃宗教信仰
|
14. 难度:中等 | |
马丁·路德曾坦率承认从理性看来,基督教的很多观点荒谬至极,但他依然坚信“理性是魔鬼的妓女”;加尔文与天主教会合作,迫害著名的解剖学家塞尔维特。上述材料表明 A. 科学与宗教势同水火 B. 新教与罗马教会别无二致 C. 新教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D. 宗教改革强调信仰至上
|
15. 难度:中等 | |
启蒙思想家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还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在此,康德强调 A. 革命的进步性不大 B. 人民的思想较落后 C. 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D. 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
16. 难度:中等 | |
他们(启蒙思想家)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说明 A. 启蒙运动具有全球性 B. 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C. 牛顿定律具有永恒性 D. 启蒙运动推动科学革命
|
17. 难度:简单 | |
有人在描述一种写作风格时说:在艺术创作上,它想象奇异,梦境、幻景时常出现。它总是充满了激情地展示生活内容和表现理想,这种饱和的激情有时如火山爆发,有时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这种文学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魔幻现实主义
|
18.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指出世界上的政治制度分为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三个阶段,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据此,梁启超强调 A. 变革政治制度要立足于国情 B. 维新思想主张铲除君主制度 C. 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势在必行 D. 实行民主政治符合历史规律
|
19. 难度:困难 | |
19世纪末,康有为曾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康有为提出这一思想学说的主旨是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推动维新变法 D. 否定儒家经典
|
20. 难度:困难 | |
下图是1916年10月发行的《新青年》第2卷第2号刊登的通告。这则通告的文字 A. 宣告了新文化运动展开 B. 体现了兼容并收的精神 C. 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 背离了民主科学的原则
|
21. 难度:困难 | |
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一方面以西方现代性启蒙话语为理念背景,从而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孔孟、庄子哲学及传统文化特质回溯至封建专制时代,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从而凸显了西方价值理性的现代普遍性意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 激情大于理性 B. 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 C. 强调思想解放 D. 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
22.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一理论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A. 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D.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
23. 难度:困难 | |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指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它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致。这表明该理论 A. 已经被世人普遍地理解与接受 B. 丰富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 为人们提供辩证看世界的途径 D. 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全面否定
|
24.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这说明“百家争鸣” A. 不能宣传唯心主义 B. 不能违背科学精神 C. 不能宣传西方思想 D. 不是无限制的争鸣
|
25. 难度:中等 | |
《史记·殷本纪》谓:“帝乙长子日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母为正后,得嗣。则其君位传袭之法,已开周人先声矣。”钱穆对此评论道:“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於争强而然。如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王季,为第一次立贤。”上述材料说明 A. 商朝已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B. 西周王位世袭实行立贤不立长 C. 宗法制的确立历经商周两代 D. 商末周初王位继承制度未固定
|
26. 难度:中等 | |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
27. 难度:简单 | |
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 A. 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 B.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 C. 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 D. “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
|
28. 难度:困难 | |||||||||||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
29. 难度:困难 | |
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A. 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 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 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 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
30. 难度:中等 | |
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875斤栗;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这说明秦汉 A. 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 B. 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 C. 官僚体制严重失衡 D. 贵族政治已经废止
|
31. 难度:中等 | |
司马迁在整理历史材料时,“采经摭传”,“涉猎者广博”,有书本的,有档案的,有自己采访的,对这些丰富的史料,他尽可能地进行选择和考订。这说明 A. 司马迁是历史研究的开创者 B. 史料搜集只有多元化才可信 C.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 历史研究必须清除主观因素
|
32. 难度:中等 | |
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B. 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C. 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 D. 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
33. 难度:简单 | |
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事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 A. 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 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 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 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
34. 难度:中等 | |
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A. 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 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C. 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D. 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
|
35. 难度:中等 | |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资治通鉴》则称:“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吿县官。’”经过李世民反复劝说,李渊对李世民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 B.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C. 文字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D.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36. 难度:中等 | |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 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 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 C. 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 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
|
37. 难度:中等 | |
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 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 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 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
38. 难度:中等 | |
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 A. 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 D. 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
|
3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材料二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举的不重视,大贡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或从事底层教育(书院、私塾),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逸著述,或选择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信仰,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科举恢复,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朱嘉《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成因。
|
40.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1906年11月开始,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把“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清末政府仿照国外资本主义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体制、在各级审判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厅专门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公诉,开创了在中国司法体制上实行控审分离的先河。中国传统的诉讼审判机制中无独立的诉讼法体系,又无明确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区分。在清末变法过程中,沈家本通过考察和研究东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提出首先要区分民诉、刑诉的主张……中国古代按照“有罪推定”原则,无视法律当事人的权利,实行下纠纷式审判方式。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摘编自刘哲《清末司法的近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存在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