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周中叶以来,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称之为“谥法”。秦始皇认为上古无谥法,而且谥法是“子议父,臣议君”,因而废除了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目的是(  )

A. 效法上古制度    B. 贯彻忠孝观念    C. 加强皇帝权威    D. 铲除六国势力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材料中黄宗羲认为

A. 罢丞相是明朝无善治的根源

B. 废除丞相导致了皇帝政务繁忙

C. 宰相的权力应该高于皇帝

D. 宰相制可以弥补皇帝制的不足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 禅让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禹传》)这种状况出现是由于当时(  )

A. 世袭制的实行    B. 按军功受爵的结果

C. 察举日益注重门第    D. 科举择优录取的结果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B.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在一场战役中,历经一个多月的奋战,以损失1.95万人的代价,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一场战役(  )

A.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

C.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D. 使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 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 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25年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至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

一时期中共人数快速增加的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

C.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土地革命运动的兴起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上述材料表明

A. 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B. 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C. 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天下人”平分“天下田”;但也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B. 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C. 政策法令具有极大随意性    D. 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

B. 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C. 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D. 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总统制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说起辛亥革命总会联想到孙中山,一百多年来孙中山一直得到各自不同立场甚至互相敌对的中国人的共同称颂,对孙中山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其(  )

A. 直接领导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    B. 为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做出巨大贡献

C. 领导资产阶级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D. 收回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张同学对老师上课所说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说鲁迅小说中的阿Q,闰土,七斤嫂之类的下层群众根本毫无民主共和思想,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的只有如夏瑜等少数革命先驱者,张同学提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反而恰恰说明了民主共和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不然怎么可能在推翻了帝制、建立共和后,还有那么多人热衷复辟皇权,对张同学提出的质疑,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疾风骤雨式的变革

B. 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思想绵延千载,已经深入人民日常生活,惯性极大

C. 小说缺乏历史客观性,不具有历史参考价值和历史说服力

D. 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所导致的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

A. 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袁世凯统治期间仅1912年至1914年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均、熊希龄四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一道奇观。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 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 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 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说明五四运动能够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青年学生的斗争    B. 工人阶级的斗争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二、null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 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 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C. 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 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多领域“拨乱反正”。以下属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是(  )

A. 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B.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一篇回忆录中写道,父亲叫刘惠林,“文革”时期,身为建筑师的他因坚持“科学就是真理”与领导发生分歧。最后入狱。父亲决定和母亲离婚。因为一旦离婚,母亲就可以跟父亲划清界限,此后在政治上也不会再涉及子女。这段回忆从侧面说明当时(  )

A. 党政机关基本陷于瘫痪    B. 意识形态影响民主法治建设

C. 社会主义原则严重破坏    D. 经济困难严重影响家庭生活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体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构架第二个飞跃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基本建立到迈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基本轨道。下列与铲除君主专制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基本建立迈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基本轨道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A.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颁布、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制定、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颁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1958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说明(  )

A. 蒋介石带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B. 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C.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理由    D. 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    B. 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C.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D. “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列是某一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九二共识”

C. 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的报刊上人们经常能读到类似“近乡(大陆)情更怯”的文章,胆大者更写出同大陆子女亲人如何在海外见面的感人情节。此状况(  )

A. 说明两岸对抗关系已出现缓和    B. 推动了“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C. 客观上有利于两岸坚冰的打破    D. 表明台湾民众支持“一国两制”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诗歌与民谣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迫签,主权遭沦丧。列强不要脸,通商占香港。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 

                                                               --来自网络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 

                                                                --来自网络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三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某运动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比较材料二、三反侵略斗争主体的不同, 并概括二者的共同影响。

(3)结合所学,给上述诗歌与民谣确定一个主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

(3)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