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2018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A.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 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

D. 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A.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 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

B.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

C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D.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A. 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 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 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 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831年英国辉格党领袖格雷出任首相后,提出了议会选举改革方案,但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获国王批准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胜。第二年议会通过改革方案,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这表明此时英国

A. 工业革命刚开始,贵族仍然拥有较强实力

B.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

C. 首相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对国王负责

D. 议会、内阁和国王形成“三权分立”构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820年,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高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联邦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判决过程

A. 反映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 强化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 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

D. 表明最高法院取得法定上诉管辖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

A. 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 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

A. 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    B. 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

C. 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    D. 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图示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年和b年分别指

A. 1921年和1922年

B. 1937年和1938年

C. 1927年和1928年

D. 1949年和1950年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2017年伊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主流认识往往是最具有科学性的

C. 新结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期性

D. 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下图左侧照片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右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它反映了

A.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 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C.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D. 中国战场实施战略反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 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 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 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这一思想

A. 有利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 后来发展成“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 后来发展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成为“求同存异”主张的理论基础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 淡化意识形态之间分歧

B. 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C. 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 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 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 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D. 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面是北约部分成员国示意图,据此判断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华约组织的直接原因在于

A. 北约的建立

B.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C. 社会制度相同

D. 北约东扩至西亚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下列图片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所展现的不同时期中国形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1950年

红色中国的毛

1972年

尼克松中国之旅

1979

邓到访了

2009

中国时刻

 

①都体现了中美两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对抗

②折射了中国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变化

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从敌视到建交、合作的过程

④展现了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历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以此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颇为有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他们的出身,也都是经由地方选举而来。并不是由其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有什么关系……才爬上政治舞台。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沈既济《词科论并序》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形成这种政治现象的制度因素。依据史实,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无偏颇之处?试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得到哪些认识?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沆、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60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从未划定,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纠葛,蒙古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

——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而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引发了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I

材料四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的致辞(2015年12月14日)

请回答:

(1)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4)据材料四,上合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得一个卒子       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时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4)对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