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A. 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 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 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 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
2. 难度:简单 | |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材料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
3. 难度:中等 | |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主要针对 A. 政治领域 B. 学术领域 C. 艺术领域 D. 经济领域
|
4. 难度:中等 | |
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 A. “百花齐放”的方针 B. “百家争鸣”的方针 C.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
5. 难度:中等 | |
1958年3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以便使我们有个反面的教员,使我们学会认识毒草,并把毒草锄掉变为肥料。”这反映出 A. “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 “右倾”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 D. 批判“毒草”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
6. 难度:简单 | |
“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破坏,主要是由于 ①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 ②把一些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 ③“文革”中,八个“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了 ④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蝉的歌》中所蕴含的意境与国家的“双百方针”十分契合,但却在当时遭到严厉地批判,甚至被诬蔑为“反动文人”,这是因为 A. 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 B. “双百方针”已经不适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C. 文化大革命将学术问题异化 D. 《蝉的歌》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
8. 难度:中等 | |
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④③②①
|
9. 难度:中等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10.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此后2000多年却是“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昙花一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思想文化现象与社会变革、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B. 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倡导主旋律,不需要“百家争鸣” C. 封建专制统治是扼杀思想、摧残文化的主要因素 D. 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内容是不同的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人口估算
材料二“高宗(乾隆皇帝)谕内阁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籍以暂谋衣食。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生平之福。” ——《清史稿》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年《光明日报》指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 ——摘编自《马寅初传》 材料四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2010年“六普”主要数据表明,我国总人口约13.7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后来日本建立和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从2000年4月开始实行“看护保险制度 ——摘编自《搜狐网》相关报道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世界人口在1400年至1650年急剧增长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马寅初提出人口问题主张的背景,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对马寅初的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共同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