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 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 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A.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科学受到了抑制,许多理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A. 我国调整大专院校在五六十年代走过曲折道路

B. “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C. 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 “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文中的“转变了方针”在当时具体是指

A. 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B. 重新确定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C. 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但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提出办简体字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

A. 落实1954年宪法的相关规定

B.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加快普及文化教育,减少文盲

D. 清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教育状况的宣传画。图中文字显示两位同学的成绩单中都是政治、劳动、技术三科,成绩均为满分5分。对宣传画信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状况的反映

B. 突出“政治”和“劳技”打乱了教学秩序

C. 是当时“教育大革命”的产物和体现

D. 其教育模式对当今的职业教育有启迪意义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 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 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 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A. “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C. “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D.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

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③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以下表格反映的是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的国际比较,这个表中的数据体现了

国家

1950

1973

1992

中国

1.60

4.09

8.50

印度

1.35

2.60

5.55

日本

9.11

12.09

14.86

英国

10.84

11.66

14.09

美国

11.27

14.58

18.04

 

 

A. 教育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基础

B. 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C. 大学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是20世纪国际教育共同成就

D. 中国教育总体提升速度较快,但大学教育尚未普及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A.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 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 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

D. 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124人,1985年达到4888人。下列事件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A. “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 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④①③    B. ②③④①    C. ④③②①    D. ④①②③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

——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

材料四: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

材料五: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

(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套怎样的治国方案?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是哪位封建帝王开始实施的?

(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

(4)材料四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1949—1966的教育工作。经过这十七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