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 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 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2. 难度:简单 | |
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A.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3. 难度:中等 | |
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科学受到了抑制,许多理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A. 我国调整大专院校在五六十年代走过曲折道路 B. “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C. 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 “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
4. 难度:中等 |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文中的“转变了方针”在当时具体是指 A. 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B. 重新确定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C. 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5. 难度:困难 | |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但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提出办简体字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 A. 落实1954年宪法的相关规定 B.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加快普及文化教育,减少文盲 D. 清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
|
6.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教育状况的宣传画。图中文字显示两位同学的成绩单中都是政治、劳动、技术三科,成绩均为满分5分。对宣传画信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状况的反映 B. 突出“政治”和“劳技”打乱了教学秩序 C. 是当时“教育大革命”的产物和体现 D. 其教育模式对当今的职业教育有启迪意义
|
7. 难度:中等 | |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 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 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 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8. 难度:简单 | |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A. “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C. “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D.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
9. 难度:简单 | |
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 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③
|
10. 难度:中等 | |||||||||||||||||||||||||
以下表格反映的是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的国际比较,这个表中的数据体现了
A. 教育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基础 B. 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C. 大学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是20世纪国际教育共同成就 D. 中国教育总体提升速度较快,但大学教育尚未普及
|
11. 难度:简单 | |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A.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 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 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 D. 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12.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124人,1985年达到4888人。下列事件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A. “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 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
13. 难度:简单 | |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14. 难度:中等 |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④①③ B. ②③④① C. ④③②① D. ④①②③
|
15. 难度:简单 | |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
1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 ——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 材料四: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 材料五: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 (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套怎样的治国方案?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是哪位封建帝王开始实施的? (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 (4)材料四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1949—1966的教育工作。经过这十七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