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A.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实施

D. 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普及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水平

B. 对外政策

C. 世界潮流

D. 科技实力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

A.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保障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C. 推动了教育大革命的实施

D.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阶段

时间

人数

第一阶段

1950—1953年

1708名

第二阶段

1954—1956年

5853名

第三阶段

1957—1958年

1654名

第四阶段

1959—1965年

很少

 

反映了

A. 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 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 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是在中国出版界和教育界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丛书。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深受广大青年欢迎。该书的再版

A. 迎合了“两弹一星”工程掀起的热潮

B. 反映了建国后科学技术人才短缺

C. 缓解了“一五计划”技术人才的缺口

D. 适应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社会需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A. 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 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 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 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有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这一措施旨在(  )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 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

A. 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  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 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 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下图为2013年春教育部发布的西部地区教育变化这表明

A. 国家重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B. 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C. 西部教育经费来源的广泛性

D. 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 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 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 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 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B. “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C. 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

D. 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以科教为突破口,对科学和教育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拨乱反正的意见,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197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北师大出版《中国当代史》

(4)指出材料四中邓小平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一时期的其他教育措施。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