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A.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实施 D. 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普及
|
2. 难度:中等 | |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水平 B. 对外政策 C. 世界潮流 D. 科技实力
|
3. 难度:中等 | |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 A.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保障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C. 推动了教育大革命的实施 D.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
4. 难度:困难 | ||||||||||||||||
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反映了 A. 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 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 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
5. 难度:中等 | |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6.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在中国出版界和教育界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丛书。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深受广大青年欢迎。该书的再版 A. 迎合了“两弹一星”工程掀起的热潮 B. 反映了建国后科学技术人才短缺 C. 缓解了“一五计划”技术人才的缺口 D. 适应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社会需要
|
7. 难度:中等 | |
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A. 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 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 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 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
8. 难度:中等 | |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9. 难度:中等 | |
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有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这一措施旨在( )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 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
10. 难度:困难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 A. 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11. 难度:简单 | |
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 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 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 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
12. 难度:困难 | |
下图为2013年春教育部发布的西部地区教育变化这表明 A. 国家重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B. 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C. 西部教育经费来源的广泛性 D. 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
13. 难度:中等 | |
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 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 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 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 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
14. 难度:困难 | |
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B. “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C. 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 D. 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
15. 难度:中等 |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
1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
17. 难度:中等 |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以科教为突破口,对科学和教育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拨乱反正的意见,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197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北师大出版《中国当代史》 (4)指出材料四中邓小平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一时期的其他教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