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 A. 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D. 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
|
2.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A.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 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 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 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
3. 难度:简单 | |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宣帝下诏罪己,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材料反映的思想有利于 A. 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加强君主专制权力
|
4. 难度:简单 | |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汉宣帝训斥说:“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 汉代制度杂糅儒学与法家思想 B. 汉代崇儒政策发生动摇 C. 汉宣帝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 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下降
|
5. 难度:中等 | |
《朱子家训》中有这样一句格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士人提高道德修养 B. 体现人臣为君父的忠君思想 C. 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D. 反映士人对科举制度的蔑视
|
6. 难度:简单 | |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通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激发个体自由思想发展 C. 有利于民主观念形成 D. 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
7.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民间私藏天文书籍和观测天象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出于劝课农桑的经济目的 C. 出于加强天文研究的目的 D. 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
|
8. 难度:简单 | |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的描述 A. 魔术 B. 绘画 C. 戏剧 D. 诗歌
|
9. 难度:简单 | |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二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 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 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C. 儒家学说含有倡导变革因素 D. 儒学阻碍近代民主政治建设
|
10. 难度:中等 | |
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称墨子为 A. 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 B. 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C. 中国古代关注民生发展第一人 D. 世界第一追求和平主义大家
|
11. 难度:简单 | |
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主要体现了 A. 近代救国道路曲折探索 B.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 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征 D. 近代政界政客投机钻营
|
12. 难度:简单 | |
近代前期,某一历史人物指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该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 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宣传引介者 B. 维新变法运动领导者 C.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知识分子 D.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
13. 难度:简单 | |
某历史著作写道:“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哪部文献中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4.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散文方面有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创作的优秀作品;诗歌方面有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等。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扫盲教育的实施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国民经济的发展
|
15.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进行的主要探索是 A.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 B. 发展外向型经济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引进美国新经济
|
16. 难度:简单 | |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其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9位在海外获得学位,占总数的83%。这说明 A. 教育被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 国家高度重视留学教育的发展 C. 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培养大量人才 D. 留学教育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
17. 难度:简单 | |
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保守派顾忌“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是因为智者学派 A.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B. 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C. 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D. 否定神的意志的指导
|
18. 难度:中等 | |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这里的“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A.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B.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趋衰落 C.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D.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
19. 难度:简单 | |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平等
|
20. 难度:简单 | |
伏尔泰认为:“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怪了。”伏尔泰所说的“永恒定律”是指 A. 伏尔泰的自然权利说 B.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C.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D. 伽利略的惯性定律
|
21. 难度:简单 | |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西方对华认识深化 D. 工业革命的需要
|
22. 难度:简单 | |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物欲横流——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D.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
23. 难度:简单 | |
一位画家为法国鲁昂大教堂绘制了三十余幅画作,其中有《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鲁昂大教堂,傍晚时分》等。他给妻子的信中写到,面对同一个景物每天都会有一些前一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该画家应属于 A. 立体派 B. 现实主义 C. 印象派 D. 浪漫主义
|
24. 难度:简单 | |
二十世纪中前期,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A. 电视和电影 B. 铁路与飞机 C. 报纸和广播 D. 网络与漫画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90年,康熙帝在颐和园设如意馆,1713年前后建立蒙养斋算学馆,邀请西方熟悉数学、物理、天文历法、光学的传教士到此授课与研究,西方传教士称之为中国科学院。传教士白晋在写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说:“康熙帝需要招聘您的臣民——熟悉科学和艺术的耶稣会士,是为了让他们同已在宫中的耶稣会士在宫中建立起一个像法国皇家研究院那样的一个研究院。”康熙帝把“颐和园中的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白晋记述了皇帝对如意馆工匠们的“各类新奇制品的强烈爱好和深刻了解”,他每天验看这些“出自新建研究院院士之手的作品”,对其中的杰作给予奖赏。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并日趋衰微。 ——摘编自白晋《康熙帝传》 材料二 1666年,在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支持下,建立法兰西科学院。其成员享受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法兰西科学院致力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院士们在毗邻的皇家图书馆(有一个实验室)的房间内每周聚会两次,会议轮番讨论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生物学、解剖学、理学和天文学等问题,科学院成员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研究内容。他们还组织了几次海外考察。当时知名的欧洲学者霍布斯、卡西尼、惠更斯等,都受其吸引并加入。路易十四死后,法兰西科学院一直延续下来,为法国近代科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摘编自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法两国“科学院”不同命运的原因。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27.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朝立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由于对外贸易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在本位币选择上,存在“两”“圆”之争,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确定以“一圆”为主币,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灭亡,银币最终未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对晚清货币改革进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