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56年1月14日,周思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说:“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首要意义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周总理提出这些要求是为了

A. 顺利完成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B. 顺利完成第二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C. 顺利完成“863计划”

D. 顺利完成“星火计划”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 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 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 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2013年12月14日晚9时11分,嫦娥三号平稳落月,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成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59年6月,苏共中央以苏联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正在谈判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为由,提出暂缓按协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据此可知,中共中央作出“两弹一星”决策的目的是

A. 打破美苏核技术的垄断

B. 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C. 增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某著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位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袁隆平

C. 吴阶平

D. 华罗庚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A. 加强国防力量

B. 提高国际地位

C. 建立科研体系

D. 服务生产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图是献给祖国六十二华诞的高科技礼品。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解脱出来,去探寻宇宙的奥秘。下列最能证明我国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  )

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2003年“神舟” 五号升空

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位人物是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钱学森

D. 王淦昌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将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5号”载人飞天大成功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A. 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双为”方针的提出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56年一年,我国学术著作出版的数量比1950-19556年的总数还多。文艺创作方面,初步打破了题材和主题的禁区,题材范围扩大,体裁风格多样,涌现了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品。19571月,全国60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在北京举行音乐舞蹈会演,20多天演出的节目有360多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B. “双百方针的贯彻

C. “大跃进运动的浮夸

D.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

C. “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D. “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全剧共分《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等八场,采用了歌舞、合唱等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联合演奏。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A.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

B. 政策支持推动了艺术精品的创作

C. “样板戏”占据了“一枝独秀”的地位

D. “二为”方向对艺术的指导作用凸显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郭沫若鉴于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墓石拓片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而断定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而高二适则举出种种可靠的事实,认为兰亭序的确出于王羲之手笔。当时毛泽东主席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主席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D. “为人民服务”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 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 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到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履历反映了

A. “教育革命”对此人的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此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人成为教授至关紧要

D.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此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的权利,为后来此人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 “双百”文艺方针

B. “科教兴国”战略

C. “三个面向”方针

D. “载人航天工程”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年).这一学制改革,

A. 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B. 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

C. 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 降低了高考招生的录取率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变化是

A. 我国教育成就的实际反映

B. 我国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

C.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D. 是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的部分科技成就

材料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的科技成果产生的重大影响。出图一到图二,所代表的科技成功主要应用的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什么要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3)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表明我国在空间探索领域又取得新的突破,也表明了人类对宇宙的求索从未停下脚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材料二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牛顿临终遗言(《必修三》人教版教材)

材料三“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爱因斯坦

材料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五“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科学的旅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践方面指出钱学森被赞为“科学旗帜”的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发现了哪些“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据所学知识指出他可能站在哪一“巨人”的肩膀上,请说明理由。

(3)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据材料三四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的不同。两者在价值取向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4)请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要论证材料五的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