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③家族观念动摇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2. 难度:简单 | |
1936年,美国先后与13个国家签署了互惠贸易协定,关税率平均降低了13%。此后,签署国间关税率进一步下降,到1939年平均关税率降至37.3%。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已经摆脱经济困境 B. 国际贸易秩序趋于正常 C. 美国意图拓展国际市场 D. 国际紧张局势逐步缓和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解放
|
4. 难度:中等 | |
尼古拉·特斯拉在1882年发明了高频率交流电。但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这反映出 A. 电气技术的竞争呈现白热化 B. 高频交流电的缺陷影响运用 C.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履维艰 D. 社会需求呼唤电气时代到来
|
5. 难度:困难 | |
“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A. 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 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 C. 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 D. 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
6. 难度:中等 | |
汉武帝之后,儒学逐渐确立了其在中国传统中的主流地位。这种主流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B. 儒家思想是完美无缺的 C. 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D. 其他诸子思想不受欢迎
|
7. 难度:困难 | |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科。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明太祖的这些规定 A. 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B. 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C. 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 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
|
8. 难度:困难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举命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步扩大
|
9. 难度:中等 | |
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 A. 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 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 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 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
10. 难度:中等 | |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
11.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在评价古罗马法时曾指出:“罗马帝国的管理机制和文化融合能力,还有对于其他文化的接纳和包容能力,都给了帝国以生命力。”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B.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C. 从习惯法到自然法 D. 从自然法到万民法
|
12. 难度:简单 | |||||||||||||||||||||||||||||
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 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 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 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初等教育法》,逐渐形成一种典型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由大学到中学,一轨自下而上由小学到职业学校。一轨为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弟设立的,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弟设立的。前一轨设立的学校有公学、文法中学和大学。这类学校是培养未来统治者或社会上层人士,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费昂贵。后一轨设立的学校主要有初等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小学等,以培养体力劳动者为主,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这两轨极不相通,也不相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学制的特点?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学制的影响?并思考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於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帖经书为主的明经科。 ——《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
15. 难度:中等 | |
(题文)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