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考古研究发现商代的“人牲、人殉”的主体并非是奴隶,而是战俘。一些学者据此否定了郭沫若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结论,他们认为商朝展现的更多的是原始社会残余,由此可知 A. 奴隶社会在中国并不存在 B. 商朝的社会性质仍存在争议 C. 早期国家形态展现多样性 D. 原始国家社会结构比较复杂
|
2. 难度:简单 | |
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 重农抑商的现象 B. 纺织刺绣的兴盛 C. 追商逐利的风气 D. 农民生活的艰辛
|
3. 难度:中等 | |
贞观五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这表明 A. 中央机构职能大的转变 B. 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 C. 唐初行政受司法制约 D. 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
|
4. 难度:中等 | |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 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 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
5. 难度:中等 | |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50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载自《中国礼制风俗漫谈》)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结论是 A. 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 B. 同文馆的创办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C. 同文馆的创办有利于培养翻译、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D. 同文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
6.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期间,担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切如故,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在京城中的生活习惯,仍旧沉迷于四书五经的研读和拜友会谈”,这反映出当时 A. 战争对清朝士人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B. 清朝中央机构对这场战争重视远远不够 C. “天朝上国”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 D. 民族危机还未对社会生活产生根本冲击
|
7. 难度:中等 | |
1936年前后,蒋介石通过多种渠道以联系当时的中共以实现“团结御辱”,而中共此时内部也在讨论是否与国民党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合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共在“反蒋”政策上出现质变 B. 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危机的现实需要 C. 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积极推动 D. 日本基本上完成对华的全面军事准备
|
8.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实行精简人口的措施,这一举措
A. 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B. 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C. 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D. 有利于缓解当时的经济困难
|
9. 难度:简单 | |
拉莫特•勒瓦耶在《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他们都强调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10. 难度:简单 | |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A. 1688年的“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C.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D.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
1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 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 B.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C.“欧洲奇迹”成就“工业化革命” D.“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
1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促进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在第④段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黑奴贸易攫取巨额财富 B. 重化工业居主导地位 C. 轻纺工业占主导地位 D. “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应战”的过程便十分艰苦。反观我国近百年来现代化运动的史实,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无一而非这项“除旧布新工作之中”,“破坏”和“建设”所引起的。由于这些运动性质之不同,它们也标志出我国现代化运动中显明的“阶段性”。 ——摘自唐德刚《晚清十七年》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这一主题,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为论据展开阐述。(要求明确表达观点,阐述必颀须史论结合)
|
14.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国民党建军初期,一度以军为战略单位。“二次北伐”成功和东北易帜之后,蒋介石为裁减军队节约开支和排斥异己的目的,下令着手进行军队整编工作。根据1929年1月召开的全国编遣会议之规定,全国陆军额定为60个师。并统一军制,即以师为战略单位,军为战时指挥机构,平时不设。师按装备和兵源分甲、乙、丙三种:这种编制方案明显有利于蒋介石所直接控制的中央军(都是甲种师),因此遭到了各地方派系的强烈反对。中原大战之后,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国民党军的整军工作虽得以重启,但进展很不力。到“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发生仅编成了87、88等少数几个师。国民党政府通过“以货易货”方式从德国购得一批武器。利用这批装备,蒋介石组建了20个“调整师”(德械师)。上述编制仅限于蒋介石的中央军系统,各地方实力派的军队仍在编制上各搞一套。尽管如此,若假以时日,这次军事改革仍可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果。然而,这一进程被日本的全面入侵中止了。 ——摘编自李新等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军事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党军事改革的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兴(1874—1916年),湖南省长沙人,是中国资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从小喜欢武术和军事,在两湖书院读书期间萌发了武装反清的革命思想。1903年,他在华兴会成立大会上说:“若吾辈革命,既不能借北京偷安无识之市民得以捕灭虏廷,又非可与异族之禁卫军同谋合作。则是吾人发难,只能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从此走上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后来在组建军队时,他认为革命党人是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新军、会党是基本队伍。1907年以前,黄兴重在联合会党,1907年开始侧重于运动新军反正。会党和新军虽是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但都不是资产阶级的军事队伍。故黄兴认为有建立自己正式军队的必要,并计划定名为“国民军”。为提高军队的素质,主张开展军国民教育,他多次强调:“现在以提倡尚武教育为最要”,“注意尚武,一以对外,一以发育身体”,具体提出“中学以上,令学兵二年,俾军事教育普及全国,则不待养兵而全国皆兵 ——摘编自陶用舒《论黄兴的军事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