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腾讯网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7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活动中,“恢复高考”高票当选1977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下面表述不能够成为其当选理由的是( ) A.推动大学招生重新启动 B.改变了国家民族发展轨迹 C.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D.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命运
|
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B.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C.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D.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
3. 难度:简单 | |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下列事件中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八字调整方针提出
|
4. 难度:简单 | |
1977年9月邓小平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目的是( ) A.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 B. 招生政审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C. 为更多人参加高考减少阻碍 D. 招生仍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
|
5. 难度:简单 |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 A.发展高等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重视扫盲教育 D.模仿苏联政府
|
6. 难度:中等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 1/5 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指( ) A.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
7. 难度:简单 | |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A. 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 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 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 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
8. 难度:中等 | |
百度百科认为:“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时( )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B.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C.已实施了“211”工程计划 D.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改革
|
9. 难度:简单 | |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
10. 难度:简单 | |
2014年全国新高考方案获得通过,引起了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下列有关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西汉太学的设立,是我国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B.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C.1965年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
11. 难度:简单 | |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A.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 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 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 D. 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12.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124人,1985年达到4888人。下列事件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A. “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 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
13. 难度:简单 | |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14. 难度:简单 |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关于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④①③ B. ②③④① C. ④③②① D. ④①②③
|
15. 难度:简单 | |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
1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17. 难度:中等 | |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 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 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 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18. 难度:简单 | |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A. “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C. “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D.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
19. 难度:简单 | |
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 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③
|
20. 难度:中等 | |||||||||||||||||||||||||
以下表格反映的是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的国际比较,这个表中的数据体现了
A. 教育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基础 B. 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C. 大学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是20世纪国际教育共同成就 D. 中国教育总体提升速度较快,但大学教育尚未普及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数年,县邑吏民争欲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兴学始。 材料二到1930年,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据1935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安徽全省私塾14388所,在农村教育中占73.1%。调查认为,新式学校未能普及乡村,不独因学校信用未昭,实乃“私塾设置简易,塾社大小随便,学生不拘多少,年龄不限,个别就学不求一律”。同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不为农民、乡绅认同,他们宁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旧式启蒙。 ——摘编自徐希军《1910年代安徽教师教育背景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从1969年3月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在京的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学校,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意迁往郑州,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认为安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还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兴学”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至合肥的社会背景。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具备哪些主观性条件?
|
2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材料三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妇女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引发变化的社会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3. 难度:中等 |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
24. 难度:中等 | |
2014年11月3厦门二中文化艺术广场举行了开场仪式,全体师生向孔子塑像三鞠躬。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现在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 ——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 材料四: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 材料五: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 (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套怎样的治国方案?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是哪位封建帝王开始实施的? (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 (4)材料四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1949—1966的教育工作。经过这十七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