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
2.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 的后者指的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议政王大臣会议
|
3. 难度:中等 | |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和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一书中说:“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社会力量发生变化,工业阶级向土地阶级要求分享政权,争取民主的斗争就此开始。”对于这次“争取民主的斗争”理解正确的是 A. 主要指工人阶级向资本家要求政治权力 B. 实现了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权力的转移 C. 各个阶级以暴力冲突的方式进行 D. 《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其重要的成果
|
4. 难度:中等 | |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签定后,谈判大臣耆英认为,“领事裁判权”这一条款可以“杜绝衅端,永远息争,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 A. 领事裁判权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 B. 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 C. 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司法主权观念 D. 外交斗争促进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
5. 难度:简单 | |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
6. 难度:中等 | |
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曾说:“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 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B. 提出的《四月提纲》 C. 要求推翻罗曼洛夫王朝 D. 实行的《土地法令》
|
7.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8. 难度:简单 | |
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定,主要基于( ) A.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9. 难度:中等 |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 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 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 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 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
10. 难度:简单 | |
据《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A.井田制的实行 B.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
11. 难度:中等 | |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经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总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
12. 难度:中等 | |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B. 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13.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的壮大 C. 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 D. 民营工业的发展
|
14. 难度:中等 | |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名称转变反映了 A. 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B. 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 对外开放力度的扩大 D. 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
1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 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
16. 难度:中等 | |
钱乘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此处“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 A. 国家加强经济干预 B.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 加速发展“新经济”
|
17. 难度:简单 | |
(题文)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18. 难度:中等 | |
1987年,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签署《欧洲一体化法案》,决定取消各国间的一切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实现统一的欧洲内部大市场。该法案的签署 A. 开启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
19. 难度:中等 | |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 孔孟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孔孟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
20. 难度:中等 | |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扬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扬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21.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 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 遏制自然欲求膨胀 D.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
22. 难度:中等 | |
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制造出世界第一辆汽油动力的汽车,第二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意大利无线电之父马可尼1897年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 仅在通讯与交通上有突破 B. 注重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C. 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 D.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
23.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A. 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B. 晚清“师夷长技”尝试与失败 C. 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 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
24. 难度:中等 | |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 冲破了思想樊篱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
25. 难度:中等 | |
“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材料中“它”是哪种文学流派?(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
26. 难度:简单 | |
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主帝的政今,通过三公九抑,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材料三“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2)美国为改变“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制度创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
27. 难度:中等 | |
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地间贸易不断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宋朝被赶出中国的北部并在长江以南的杭州重新建都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宋朝比大多数中国其他朝代更倚重商业税收,因而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当时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宋朝为出口贸易发展起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江西的景德镇因精于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从1820-1850年,世界贸易额以大约年均2.3%的速度增长,1850-1870年间其增长速度大约5%……19世纪中期.英国的自由贸易时代来临……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大大刺激了贸易的扩展,这种扩展的贸易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而融合成整体。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贸易增长大大超出了产出。在这一“黄金时代”(1950-1973年),全球贸易额以年均5.8%的速度增长,远远快于19世纪的增长,而全球产出则以空前的年均3.9%的速度增长。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并概括英国获得该地位的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对推动材料三中的“黄金时代”所作的贡献。
|
28.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但这两类人只占社会的极少数,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他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通过“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使整个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 材料二“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编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实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为圣人”的主要途径。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
|
29. 难度:中等 | |
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也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民族主义是对外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主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要求全国男女的政治地位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要人人能够做事,人人都有饭吃。 ——摘自孙中山(1924年4月4日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塞罗“权利平等”思想的历史渊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实现“平等””的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