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 A. “百花齐放”的方针 B. “百家争鸣”的方针 C.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
2. 难度:简单 |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A. 艺术领域 B. 政治领域 C. 经济领域 D. 学术领域
|
3. 难度:简单 | |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
4. 难度:简单 | |
1956年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文学、电影、戏剧创作上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关汉卿》等家喻户晓的作品,这一盛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双百”方针的确立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5. 难度:简单 | |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领》。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D. “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
6.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中国电影图志》目录的一部分。该目录反映了建国初期
A.多种电影体制并存 B.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 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创作繁荣 D.国家鼓励国营电影发展,限制和取消私营电影
|
7. 难度:简单 | |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 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 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8. 难度:中等 | |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
9. 难度:中等 | |
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和范文澜这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看法截然不同,有些学者想提请中央宣传部决定,但中央还是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 A.“一枝独秀”的做法 B.“百家争鸣”的方针 C.“百花齐放”的方针 D.压制学术争论的政策
|
10.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以下类型的文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理性王国的建立催生了浪漫主义作品 B. 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 C.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现代主义 D. 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下,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1. 难度:简单 | |
“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A.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12. 难度:简单 | |
“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A.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 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 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 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
13. 难度:简单 | |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 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 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
14. 难度:中等 | |
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报头的“旧貌变新颜”体现了 A.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 B.“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C.学术自由的政策与成效 D.“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下面材料是毛泽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讲话是 A. 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 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 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 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
16. 难度:简单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17. 难度:简单 | |
“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 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 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 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 “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
18. 难度:简单 | |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领》。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D. “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
19. 难度:简单 | |
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
20. 难度:中等 | |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该讲话 A. 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 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 D. 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21.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文学理论思想活跃,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等文化成果丰硕,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百花齐放方针的作用 C. 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 D.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
22. 难度:中等 | |
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A. 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 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 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 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
23. 难度:困难 | |
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 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 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及其原因。
|
24. 难度:中等 | |
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