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2. 难度:中等 | |
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 “东方红一号”卫星 B.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D.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
3. 难度:中等 | |
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②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③前不久,“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两次交会对接成功。 ④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令西方发达国家叹为观止。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
4. 难度:中等 | |
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
5. 难度:简单 | |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材料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
6.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2006年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比较表,它反映出的问题是
A. 科技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B. 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C. 世界经济格局已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D. 对外技术依存度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
7. 难度:中等 | |
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说明了 A. 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C. 改革开放的实践 D.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
8. 难度:中等 | |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主要针对 A. 政治领域 B. 学术领域 C. 艺术领域 D. 经济领域
|
9. 难度:简单 | |
1956年关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方向在中国高层中是有分歧的,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所谓“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而张爱萍将军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高层军事发展路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 经过之后十年奋斗中国即将拥有第一根“打狗棍” C. 当时中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核武器阻力重重 D. 事实证明张爱萍将军的“打狗棍”战略已被否决
|
10. 难度:中等 | |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A.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B. 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 确立科技攻坚重点 D. 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
11. 难度:中等 | |
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之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 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 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 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 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
12. 难度:简单 | |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A. 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 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
13. 难度:中等 |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 A. 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 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
14. 难度:简单 | |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压力 B. 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
15. 难度:简单 | |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识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形成的因素各有哪些?它们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科技中心的迁移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
16. 难度:困难 | |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7. 难度:中等 | |
霸权的兴衰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格局,其中显著的变化是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试以“霸权的兴衰”为主题,叙述这一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