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在1708年写道:“我们的商业是全世界最大的,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所致。”导致“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确立的历史事件是英国 A. 《权利法案》的颁布 B. 宗教改革的进行 C. 内阁制度的确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
|
2.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 ) A.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 B.指出政治需要损害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C.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 D.说明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和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
|
3. 难度:简单 | |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
4. 难度:简单 | |
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这说明( ) A.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C.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D.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
5. 难度:困难 | |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 A. 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B. 长期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6. 难度:简单 | |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以下评论最符合这位士人的是: A.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各个民族互相仇杀 B.中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C.北宋由于中央集权不当导致灭亡 D.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导致灭亡
|
7. 难度:中等 | |
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人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该观点 A. 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 B. 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 C. 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 D. 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
8. 难度:简单 | |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
9. 难度:简单 | |
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从此以后,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 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 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
10.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享廷顿曾说过:“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 B.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C.新中国成立及其成就 D.区域集团化加速推进
|
11.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 A. 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 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 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 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
12. 难度:简单 | |
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 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 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 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 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摘编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摘编自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江西师范大学校史摘要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创立,直属教育部领导。蒋介石发来“训词”,原则上规定实施“文武合一”,“政教合一”的三民主义大学教育。 1945年1月底,因日寇进攻,学校撤离泰和,搬迁至宁都长胜。 抗战胜利后,学校暂迁至南昌西郊望城岗,1946年元月7日,正式复课。 1949年5月22日,解放军开进校园,学校获得解放。 1949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出于“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需要,9月6日学校成立了“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 1950年2月14日,学校迁至南昌市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配厂。 1951年5月28日,中央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设立师范部。 1953年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此次调整中,南昌大学数学系43人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51人调入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48人调入武汉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39人调入武汉大学,俄文系及俄文科144人调入武汉大学。调整结束后,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学校性质亦由综合性大学改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 “文革”开始后,学院大量老师被下放。1969年1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下令撤销江西师范学院,以之为主体,并入同时撤销的江西大学之政教、中文、生物三系和江西教育学院,成立“井冈山大学”。 1972年11月6日,撤销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 1976年恢复高考和招生。 1978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年江西师范学院升格更名“江西师范大学” 2002年12月24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瑶湖校区奠基典礼。 解读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15. 难度:简单 |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什么启示?
|
16. 难度:困难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 材料二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顾维钧 材料三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罗家伦《白话文传单》 (1)材料一、二、三中,顾维钧、罗家伦先生所言代表了当时国人怎样的普遍心态?从上述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2)根据材料二、三,中国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的处置在国内引起了怎样的反响?最后的结局如何?
|
17. 难度:困难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夫妇人不出阃(kun,三声。指古代女子居住的内室)城,而男子则桑孤蓬矢(有远大志向之意)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而彼卑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 ———《李贽文集》 材料二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许苏民著《李贽的真与狂》南京出版社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妇女观。指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学说是如何体现“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