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南宁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唐代史书和小说所载的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多发生在商业区的“市”内,而在宋代的史书和小说中,“坊”中也出现了许多江湖事件或各种案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宋代

A. 农业的发展

B. 理学的形成

C. 坊市制的变化

D. 手工业的进步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 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 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 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则显示当时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 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D.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A. 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 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 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 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这反映出李贽

A. 宣扬男女平等

B. 批判愚昧和迷信

C. 挑战封建礼教

D. 反对封建专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

A. 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

B. 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 主张贸易保护主义

D. 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二、null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联合国第26届大会10月25日晚(纽约时间)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131个成员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提案。35票反对票中,32票为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主要强调了

A. 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失败

B. 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

C. 恢复合法权利来之不易

D. 亚非拉美国家是反对恢复合法席位的主导力量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历史时空的知识体系建构,不仅仅是同一时空下历史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联知识、概括提炼时代特征、发现历史线索或发展规律。据此,以18、19世纪中外历史时空为例,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列举18、19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史实(事件、现象等)。要求:外国15个,中国9个

(2)在前面所列历史史实中,选出有关联的3个历史史实,并说明其相互关系。

示例: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注:照抄示例不得分)

(3)据所列史实分别概括指出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

(4)综合上述,概括指出18、19世纪历史发展线索或规律。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劳动力转移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中劳动力转移情况并分析对英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