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东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周期排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都姻关系的异,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 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 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

A. 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B. 政府文化政策引导

C. 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D.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 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 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 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

D. 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金一两换很四两;万历中期赤金止七八换;崇祯中期十换。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的萎缩

B.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影响

C. 佛事兴盛导致金价的上涨

D. 吏治腐败导致银价的下跌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为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提此可知

项目

投资额(千两)

占总数(%)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

100000

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

12000

6.0

投资城市房地产

30000

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

53000

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

5000

2.5

 

 

A. 买办资本的投资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

B. 洋务企业发展离不开办资本的投入

C. 买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

D. 买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31年,28个布尔什堆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这一事件

A. 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 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 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

D. 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与印度政治领袖甘地会谈(下图中间穿白者),试图奉劝这位政治领袖放弃反对战争的立场。甘地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抗战的祝福,另一方面拒绝了蒋介石的主张。下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蒋介石访印促成了印度人民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B. 蒋介石具有国家元首和盟军战区统帅的双重身份

C. 蒋介石访印从根本上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

D. 蒋介石访印后中国和印度两国外交关系开始改善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6倍多,从9644万吨增加到57144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942元下降到527元,减少了44%,这说明

A. 计划经济体制有优势

B. 经济建设全面衰退

C. 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

D. 阶级斗争破坏建设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每一种德行都处于两种恶之间,这两种恶的一种是不及,另一种则是过分。与此精神最相近的是

A. 真理至上

B. 中庸之道

C. 为政以德

D. 礼法并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初生是指类似发明的现象,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衍生是指类化发明以后,继起者的模仿或修改。下列现象属于衍生的是

A. 中国的文官制度

B. 美国民主共和制

C. 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日本的工厂制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30年,斯大林指出,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预计到退却和容许私营商业活跃……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预计到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这说明他

A. 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成就

B. 抓住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C. 加强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

D. 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据统计,美国的体力劳动者,包括白领工人、服务工人和农业工人在内,在整个职工人数中的比例,1900年时占了82.4%,但到1980年已降到49.2%。其中,农业人口由37.5%降到2.7%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滞涨不断恶化

B.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 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D. 高科技革命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清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对人口的关注也从赋役角度的“人丁编审”逐步转化为以人口数量统计为目的的“保甲造报统计人口”的阶段,而此间乾隆六年(1741)可谓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分界点。据学者们研究推算,乾隆六年,中国的人口约有1.43亿,乾隆七年约1.60亿,年增长率高达114%。不过其间各级地方政府在人口统计过程中存在着“约略开造”的问题,乾隆四十年(1775),在乾隆皇帝的严厉谕旨下,各地方应当是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人口统计,人口大约达到了约2.65亿,年增长率高达197%。

——朱义明《清代中前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的辩析与重估》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緩慢。至40年代左右在人口的动态上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持续了很久的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到80年代,英国人口显著增长,这种增长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20--30年代达到頂峰。这次人口增长速度在英国人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兰开夏、瓦立克夏、约克郡的西来丁在1701年到1751年人口分别增长了33%、28%、26%,甚至一些古老的工业郡,像位于西部纺织工业中心的格洛斯特在同期人口增长也超过了30%。在特伦特地区1743年至1764年62个农业村总人口增长了12.7%,1764 年至1801年进一步增长了38.7%;而这两个时期,附近的40个工业村,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7.8%和96.5%。

——李翠云《论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乾隆年间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18 世纪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一词的定义:变数之总和。许多因素构成了一个平衡体,可是这个平衡体的情况只存在于很短暂的一时一刻,顷刻间,这个平衡体就因为时间的进行而使其中的各个部分产生了新的相对关系,有的发展得慢,有的发展得快,发展得慢的会拉住发展得快的;发展得快的也会拖住发展的慢的向前进行……整体平衡关系的改变,历史就被引向新的方向,发展出新的制度,创造出新的环境。

——许绰云《历史分光镜》

根据材料,以“历史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受军阀割据的影响,没有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税收制度,中国的主要税收为帝国主义所控制,继海关以后,1913年又丧失了盐税管理权。地方军阀截流税源,并日益形成财政独立,使中央财政收入短绌,收支陷于混乱。为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税源,北洋政府努力进行税制改革,曾先后三次整理税制。1912年11月公布国有税和地方税税法草案,明定国家(中央)和地方两级税收的划分,并拟定将来准备新设的税种。1914年6月明令取消国家税和地方税的划分,租税仍归各省财政厅直接管理。1923年12月重新提出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并以关税、盐税、印花税及其他消费税等全国税率应统一的税种为国家税,田赋、契税及其他各税为地方税。另外,北洋政府还新开征了印花税、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和登录税(契税)。就税收制度而言,北洋政府时期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体系;税收来源逐步由以农业税为主转变为以工商税为主;征收税种逐渐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化,从而为我国近代税制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玉茹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贊成,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然而到了1917年时,威尔逊个人却将这个国家引向战争。从中立走向干预的一个原因是战备运动——1916年6月3日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国防法》,这一法案标志着战备运动达到高潮。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使美国人有了参战的心理准备。另一个因素则是美国武装干涉墨西哥……没有多少痛苦和牺牲的军事行动让美国人体验到了乐趣。美国介入战争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美国的金融和工业一直在向协约国赊买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主顾失败了,这些金融业和工业也将被毁掉。而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最后,1917年3月沙皇政权被推翻使美国有可能加入一个民主国家的联盟来反对中欧的专制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中立走向干预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参战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2年10月,史量才出責盘下上海《申报》,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和报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引入西方报业竞争机制,使《申报》成为影响深远的全国性大报。他以高薪挖来深谙编辑技能的陈景韩,善于经营的张竹平,一大批作家,如鲁迅、茅盾等,都成了该报的重要撰稿人。为了采集翔实的新闻,在国内遍设记者,同时在国外的伦敦,华盛顿等地设立特约通讯员。史量才认识到商业广告是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1913年开始,新建广告推广科,《申报》是我国最早采用广告分类的报纸。1918年,史量才不惜巨资建成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馆大楼。1918年后三次更新设备,使《申报》的技术设备处于世界一流水准。史量才侧重于以历史学家的态度办报,奉行自由主义的办报思想。《申报》在反对独裁、帝制、复辟的斗争中,在宣传新文化的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结,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转折。《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

——摘编自杨艳琼《近年来史量才研究综述》等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量才主持下的《申报》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史量才的历史贡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