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调研测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这说明西周

A. 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

B. 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

C. 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 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东汉

A. 监察权力加强    B. 中央集权削弱

C. 君主专制强化    D. 国家统治稳定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文学剧本。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代杂剧的突出特点是

A. 流传范围广    B. 反映社会生活    C. 富于观赏性    D. 体现文化融合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代中后期,苏州、松江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区,泉州、漳州和广州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农业发展的推动    B. 重衣抑商的影响

C. 人口增长的需求    D. 手工业技术变革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A. 在中国发展不平衡    B. 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 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D. 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多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报刊可以自由鼓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包括发表反袁言论,无所避讳。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

A.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热情高涨

C. 纸质传媒影响巨大    D. 社会主义广泛传播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华北八路军与敌人战斗一千五百余次,毙敌五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三十万以上。八路军迅速发展到十五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二万五千人。这说明

A. 全面抗战路线取得重大成果

B. 华北侵华日军遭受空前重创

C.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日的主力

D. 国共合作推动相持阶段到来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A. 彻底改造旧教育    B. 对教育拨乱反正

C. 提高了教育质量    D. 收回了教育主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出现了一个新词isegoria,意思是言论自由,但这一自由只意味着在所有公民的集会上就最重要的问题拥有发言权,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公民言论自由权被剥夺    B. 倡导公民关注公共事务

C. 直接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 缺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世纪80年代,法国识字率在男人中已达到47%,在妇女中达到27%。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商人和专业职业者的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以上现象

A. 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C. 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    D. 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如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一战期间的欧洲

B. 二战之前的欧洲

C. 北约华约的对峙

D. 欧盟建立并扩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73—1982年,苏联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农业投资数额在世界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 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中心

B. 农业落后的情况得到改善

C. 冷战逐渐延伸至农业领域

D. 农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所取代。

材料二21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秩序”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绊的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美国奥巴马政府因“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在2013年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19日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当今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泰“百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电影发展史(节选)

19世纪末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进行第一次外国电影放映。

20世纪初

1905年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诞生。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1914年,从欧洲进口胶片困难,中国电影业不得不就此歇业。直到1916年,美国胶片输入中国,中国电影业又一次开始艰难的跋涉。

20世纪20年代

1923年《爱国伞》讲述了侠义青年林国魂刺杀卖国贼的故事。1926年《和平之神》讲述了两省军阀发动战争,“和平之神”凌云飞与未婚妻林素薇历尽险阻,促使双方督军通电停战。

20世纪30至40年代

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1933年左翼电影《铁板红泪录》反映了当时的农村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1934年国民党成立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打压左翼电影。1938年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1942年《塞上风云》是我国抗战时期第一部表现各民族团结抗战的影片。

1945年至1949年

从1945年到1949年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上海进口美国好菜坞影片就达1896部,几乎独占上海首轮影院。这种状况給国产电影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摘编自塞河沿《中国电影观念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府以左右都督为长官,分管京师和全国都指挥使所辖军队遇有战争,兵部受命皇帝,发调兵令,都督府奉命遣总兵官,率军作战。事毕,军还卫所,总兵归还将印。军队的编制,“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官分别统帅。军人世袭,另立户籍,是为军户,不得随意脱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明初军队,约计一百五十万左右,,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其余分驻全国各地。

——摘编自詹予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列强在中国的均势机制逐渐瓦解,新的国际体系尚未建立,这为中国寻求国际化谋求平等待遇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由于交战列强在中国各有势力范围存在,一战的爆发,迟早会把中国卷入战争的漩涡。一战期间日本乘机加紧侵略中国,与此同时,由于战争局势严峻,英法俄亟需外援,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并立即宣布废除与德奥的不平等条约,收复德奥租界,终止支付德奥庚款。中国参战首开从鸦片战争以来系统收复国家主权的先河,显示了中国利用外交进入国际社会成为平等一员及国际化的良苦用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大义凛然地拒签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他们的行动把“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赢得了道义的胜利,为之后山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顾维钧系起草国联宪章的15人委员会成员之一,对宪章的撰稿,贡献颇多。

——摘编自姜良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费孝通(1910-200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广西瑶山和江苏江村做农村社会调查,目睹了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形成“经世富民”思想。1936年,费孝通调查江苏江村的农民生活后,在《江村经济》里提到:“江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从而产生社会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办法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传统工业主要是乡村手工业,例如,整个纺织手工业本来是农民的职业,因此恢复农村手工业是根本的措施。”1981年,他在三访江村时指出:“我们不走把农民集中到城市里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让农民把工业引进乡村来脱贫致富。由大中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部分设备,乡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和部分资金,合作办中小型乡镇企业,成了一条双方有利的出路。

——摘编自李培林主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