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烟台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揭示了

A.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表是唐朝士族子弟科举入仕人数简表:

郡望

唐朝前期

唐朝中期

唐朝后期

陇西李氏

3

14

4

清河崔氏

1

4

2

博陵崔氏

0

4

5

京兆韦氏

0

5

3

范阳卢氏

0

9

7

荥阳郑氏

0

6

5

彭城刘氏

1

0

3

 

 

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

A.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

B. 士族子弟科举入仕的比例较高

C. 世家大族逐渐承认并接受科举制

D. 科举制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 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 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 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 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A. 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 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 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 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帝退位但专制仍存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的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 撕毁政协协议挑起内战

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在评论某事件时说,此事件后“台湾再也不是国家,从此‘中华民国’就在台湾变成‘代名词”’。此学者评论的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成立

B.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C.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这表明西汉

A. 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    B. 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

C. 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    D. 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输出量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    B. 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 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B.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相互了解

C.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段话说明了

A. 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C. 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 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 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 “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1979年,中国政府进行了最初的改革尝试:允许企业之间在分别拥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市场的垄断权之前,在全国其他地区展开竞争;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这些尝试

A.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

C. 削弱了政府的经济权力

D. 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欧共体各成员国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实力雄厚,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相当大。而战后欧美市场斗争愈演愈烈,欧洲国家均无力单独抗衡美国,只有相互协调一致,共同保护市场,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欧共体的建立

A. 激化了欧美之间的矛盾

B. 摆脱了美国的长期控制

C. 增强了西欧的经济实力

D. 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阿诺德·汤因比指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世界与西方的冲突”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在于

A.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西方对世界各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

C. 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D. 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走向密切联系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表格中所列的时间和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500年

地理大发现

1600年

早期殖民扩张

1800年

近代工厂出现;改良蒸汽机推广

1900年

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1950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000年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A. 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

B.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C. 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

D. 展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C. 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民主制度

D.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赫尔德尔评价说他是德意志民族的导师促使欧洲觉醒的改革家,托马斯·曼评价他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了民主。材料中人物的活动对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B.运用强硬手段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C.使近代的自然科学最终形成

D.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 “托古改制”

B. “变者古今之公理”

C. “祖宗之法不可变”

D. “中体西用”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创新引领发展,改变赢得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罗马法……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法能够不断得到创新发展的有利因素。

材料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四条下列事务属于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

制定关于迁徙的自由、归化与居住自由、公民权、护照、外侨警务、各种行业,包括保险在内的法规;关于全部民事、刑事与诉讼法之统一立法。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三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对皇帝任命的宰相行使预算  审核、行政建议诸权利。

(2)依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宪法》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并指出宪法颁布对德国发展所起到的进步作用。

材料三

 

国家

崛起的主要因素

1

葡萄牙、西班牙

从陆地到海洋

2

英国

从国王到议会

3

法国

从人性到理性

4

美国

从邦联到联邦

5

中国

从计划到市场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的主张。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所著的《盛世危言》一书中提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他称兵战为“有形之战”,“商战”叫“无形之战”,主张“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华商的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些均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提高关税,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国货等形式的自卫措施,……英美放弃货币的金本位,导致通货膨胀,56个国家货币贬值,世界金融陷入混乱。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经济民族主义”产生的内在一致性,并简要分析它们所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此时的儒学以“仁”为思想内涵,重视人伦,推崇王道;虽然在当时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没有被统治者太多重视,但……周游列国,兴办私学,聚徒讲学,社会影响巨大,有非儒即墨之说。

糅合道、法和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阐释君权,以“独尊儒术”巩固统一,以纲常伦理维护秩序。……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办太学,以研究儒家经学,造就儒家治术人才。自此百余年间,经学极盛,成为官学的统一教材。

提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儒家伦理道德和人性都是理的体现,通过“格物致知”或内心反省才能获得理。……将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至深至巨。

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君主专制主义,提出“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学发展变化的特点。

材料二在儒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似乎可以划分为两大流派。“内圣”:颜回→子思→孟轲→程颢和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王阳明→孙奇逢……“外王”:子夏→荀况→叶适→王廷相→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龚自珍和魏源……,呈现出两大流派此起彼伏、交相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儒学的两大流派各有何侧重,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每个流派用两个史实加以论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