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 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 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 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 、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宰相没有地位            B.外朝制约内朝

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      D.皇权空前强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

A.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                  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教训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节制                  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 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 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 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A. 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B. 寻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C. 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 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

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

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

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

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图是发生在我国近代渤海湾地区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

A.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后,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

B. 洛川会议后,八路军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

C.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D.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解放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于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3个月前公布,以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人。许多地区参加讨论的人数达到了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城市和个别地区达到了90%。全国人民在什么问题上都想到了,不论是有关宪法的,还是与宪法无关的。关于该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    B. 主要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

C. 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民主的特点    D. 规定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说:太平天国……不仅是一场政治、军事事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  )

A.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精神对后世的启迪作用    B. 《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思想

C. 创立拜上帝教,从文化层次上向西方寻求真理    D.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A. 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 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 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 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 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B. 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 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 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尽管武昌首义的1911和金田起义的1851都是辛亥年,但两个辛亥并不可同日而语。此辛亥不是彼辛亥,孙中山也不是洪秀全……”造成此辛亥不是彼辛亥的主要原因是(  )

A. 武昌起义比金田起义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B.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 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D. 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充分暴露,日益不得人心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曾言:“有必要从我们的关于革命阴谋的故事,转入革命政党存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去。只有在那种情况下,才能理解辛亥革命运动突飞猛进的原因,以及当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时,人民的其余部分愿意接受革命的原因。”这主要表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武昌起义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C.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讲究斗争策略    D. 中国同盟会具有坚强的领导力量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1211(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 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民国纪年

C.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 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

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具有斗争精神

C.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多为南方人

D.北方比南方的社会矛盾较为缓和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蒋介石1938831日日记云:“今日长江之敌已入挂形(易攻难退之地)与险形之地矣!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此倭寇之必败也。”此会战前后历时4个月,战场跨5个省,虽然最终失利,但是它翻开了抗日历史崭新的一页。此会战指(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447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璧”,“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民主势力。这表明(  )

A. 中国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    B. 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C. 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    D. 中国效仿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面是1937~1945年侵华日军伤亡统计,对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防御阶段中国军队阻止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B. 相持阶段日军放弃了大规模进攻

C.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

A.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纲领》 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国共产党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报道:该区成立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区应该是

A. 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解放区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

A.国民大革命期间         B.土地革命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子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己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2)材料一中的“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3)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