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 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B. 鲁国国君因周天子器重成为权力最大的诸侯

C. 鲁国国君非同姓亲族周王当以礼待之

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典型体现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井田制的推行

B. 分封制的加强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宗法制的衰落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中央集权意识

B. 孝敬父母

C. 家国同构观念

D. 安土重迁理念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扬州刺史对其行使的权力是

A. 行政权

B. 军事权

C. 监察权

D. 经济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出

A. 重视人才

B. 宗法观念

C. 尊崇自然

D. 皇权独尊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 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 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D. 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 明朝皇旁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

C.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D. 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C.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独立自治            B.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           D.小国寡民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地方有自主权,不受罗马法的约束

B. 罗马帝国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法制社会

C.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护了帝国统治基础

D. 罗马帝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到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被称为公民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致使国内议论纷纷,从议会到老百姓一片谴责声。在受到下院和首相的非难后,他被迫宣布退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这段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

A. 任期长短由议会和首相决定

B. 没有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C. 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D. 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大国崛起》中写道:“接下来在确立新国王的时候,议会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材料中的“变化”是指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B. 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

C. 王权从此开始受到限制

D. 国家权力中心开始转移至议会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其中精巧的“设计”包括

①分权制衡

②总统由选民选举

③君主统而不治

④内阁对议会负责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到:“……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内阁

C. 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 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现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实践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注:回答问题时必须概括答案,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摘自《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一些公民,不论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和集体的利益,……就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摘自付百平《论雅典民主法制的局限性》

材料三“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议会选举两名议员组成之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理由。并指出到明清时期行使宰相职责的相关部门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3)为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美国《1787年宪法》遵循了怎样的原则?怎样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