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佛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孟子说:当今世道衰微,充满荒谬之说、暴虐之行,“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而作《春秋》。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A. 民贵君轻

B. 克己复礼

C. 为政以德

D. 仁者爱人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A. 主张约束君权

B. 支持君权神授

C. 迷信崇拜君权

D. 主张“大一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理学既具有超越的理性,又都带有情感的色彩。他们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 “格物致知”

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 “存天理,灭人欲”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李贽也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朱李二人都

A. 主张“人欲”等同于“天理”

B. 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

C. 关注了现实中的社会生活

D. 把“天理”和“人欲”区别对待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共同职责是“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些主张

A.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精华

B. 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义理

C. 吸收了西方近代启蒙思想

D. 全面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宋代把儒学大家朱熹的《小学》作为启蒙教材,后又有《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这反映了

A.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B. 宋代教育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C. 宋代私塾教育非常发达

D. 印刷术推动儒学教育的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颜真卿《祭侄文稿》(见下图)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下列评述符合《祭侄文稿》书法境界的是

A. 结体匀整,风格秀逸多姿

B. 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 苍劲流畅,显得悲愤激昂

D. 天质自然,流露欢乐之情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苏轼作《枯木竹石图》(见下图),以枯木、怪石、从竹等为题材,并自题诗:“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岈生竹石,森然御作不可回,写向看家雪色壁。”该图

A. 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情趣

B.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D. 体现豪放飘逸的境界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格拉底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和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这说明苏格拉底

A. 开创了一套辩证科学

B. 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C.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D. 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达芬奇的旷世遗作《救世主》(见下图)中的耶稣没有圣光,左手持水晶球,右手高举祝福的手势。该画在2017年11月16日拍卖会上以4.5亿美元落槌。该作品与中世纪宗教画的主要区别是

A. 宣扬耶稣权威

B. 反映现实生活

C. 倡导反抗精神

D. 主张宗教改革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恩格斯曾经愤愤地说:“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哈维医生1628年出版了《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他被称为与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巨匠。这表明

A.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无异

B. 科学最终能够战胜宗教

C. 英国宗教改革较为彻底

D. 社会环境影响科学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8世纪中叶,法国政府一度将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称为“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并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有关百科全书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B. 反对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

C.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D. 使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主流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牛顿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牛顿的这一发现

A.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 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C. 揭示了宇宙运动的规律

D. 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一批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和有机会接触现代文化的中国人——魏源、冯桂芬、郑观应等人通过各种途径大声疾呼,传播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他们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是

A. 新文化运动肇始于鸦片战争后

B. 中国向西方学习从思想层面开始

C. 魏源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第一人

D.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意义并不大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882年清廷解除对火车头的禁令,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成立。1887-1893年唐胥铁路向东延伸至山海关,向西延伸至天津和北京。1889年清廷下诏肯定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这反映了

A. 中国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

B. 清政府专注于推动铁路建设

C. 清政府成为近代化的推动者

D. 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认可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作者旨在说明康有为

A. 找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

B. 实现了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转变

C. 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 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孙中山曾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他们共同主张

A. 重视公有经济,反对私人资本

B. 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 倡导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

D. 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B. 解决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

C. 成为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指导思想

D. 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部分表述。由此,可以推断出

1912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38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难时期教育宗旨》

拥护国家领土主权之完整,并尽力实施切合国难时期需要之教育,即着重于抗战与建国并行的教育方针。

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有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B. “双百”方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C. 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D. 人才培养标准以西方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与世界从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文库”、“外国研究中国从书”、“走向未来从书”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理论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 表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救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多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剑桥大学历史系斯金纳教授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注重研究产生那些经典文本或伟大观念的社会源泉,即特定的“历史语境”。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材料二尽管思想文化的进步不像政治事件那样轰轰烈烈,不像经济发展那样引人注目,但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意识,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导读)》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以“汉代新儒学”为例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以世界近代史的具体事件为例对思想进步推动社会变革的观点加以说明。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让-保罗·萨特创作于1943年的戏剧《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他们分别是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的种种劣迹……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方面相互追逐,另一方面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而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而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而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还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森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摘编自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二,判断戏剧《禁闭》属哪个文学流派。并列举1个该流派的其他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萨特《禁闭》的创作源泉及其艺术特色。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