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天津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图中东西并立的两个国家是

A. 古罗马与汉

B. 古罗马与唐

C. 奥斯曼土耳其与宋

D. 奥斯曼土耳其与元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 西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 尊华鄙夷的思想

B. 天朝上国的气度

C. 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 农耕文明的包容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蔡忠惠公文集》载:“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这反映了

A. 唐朝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B. 唐代节度使拥兵自重

C. 宋代分割宰相的权力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政务混乱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

皇帝称号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宪宗

皇帝姓名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相互关系

明太祖之子

成祖之子

仁宗之子

宣宗之子

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①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图片所示之物,属于播种工具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出现在《本草纲目》中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这一评价适用于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商鞅变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按照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在雅典实现这一转变的执政者是: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查士丁尼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理念论

C. 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识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罗马法的主要原则是

A. 保护弱者

B. 人人平等

C. 公正合理

D. 注重证据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 三角贸易的形成

C. 新航路的开辟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 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C. 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D. 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其技术条件是

A. 蒸汽机的改良

B. 电力的使用

C. 内燃机的创制

D. 信息技术的进步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图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A. 牛顿

B. 瓦特

C. 达尔文

D. 爱因斯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这一条款实际上

A. 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B. 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 损害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D. 损害了中国的内河航运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十九世纪末,对戊戌变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是

A. 《孔子改制考》

B. 《敬告青年》

C. 《文学改良刍议》

D. 《庶民的胜利》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

A. 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 兴办实业是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 办商务既是救贫致富之术,又是富国御侮之道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特点是

A. 停滞不前    B. 曲折发展

C. 顺利发展    D. 快速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它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糙的平均主义。”“它关于社会未来积极的原则,例如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消灭家庭、私人营利与雇佣劳动,宣告社会的和谐……”,它是

A. 自由主义

B. 启蒙思想

C. 空想社会主义

D. 科学社会主义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了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A.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 旧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

C. 马克思主义

D. 布尔什维主义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军歌广为传唱是在: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33年西部和西南部毁掉了1000万英亩的棉田,这种做法有利于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稳定农产品价格                        D.增加就业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21年初,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原因是实行了(    )

A. 粮食税    B. 余粮收集制    C. 全面国有化    D. 农业集体化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题文)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 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B. 北约建立

C.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

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②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③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④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

A. 1954年宪法

B. 民主革命纲领

C. 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1953年—1954年,新中国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普选。安排天津郭庄子的选民投票时,正赶上青年妇女蒋宝珍的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迟了2个小时。她说:“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

A. 选举政协委员

B. 选举人大代表

C. 选举国家主席

D. 选举总理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布公告,宣布:“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方针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三大改造前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于:

A. 土地所有权由个体所有转化为国家所有

B. 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C. 经营方式由个体劳作到集体劳作

D. 设立公共食堂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实行改革开放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土地承包到家门,连着骨头连着筋,从今不吃大锅饭,日子孬好在个人。”这两首歌谣大概出现在

A. 1950年和1958年

B. 1956年和1966年

C. 1958年和1980年

D. 1956年和1978年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环渤海地区属于这一体系中的

A. 经济特区

B. 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开放城市

D. 沿边开放城镇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将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是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七大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民族、种族的观念。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摘选自《新唐书舆服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古人看来“中国”有哪些特征?对这些特征的强调在历史上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二:吾同胞今日之所谓朝廷,所谓政府,所谓皇帝者,即吾畴昔之所谓曰夷、曰蛮、曰戎、曰狄、日匈奴、曰鞑靼;其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者也。其土则秽壤其人则羶种其心则兽心其俗则毳俗,其文字不与我同,其语言不与我同,其衣服不与我同。

——邹容《革命军》1903年

(2)材料二中的“政府”是指哪一政府、“部落”又是指哪一民族?《革命军》为什么刻意渲染该“部落”与“黄帝神明之子孙”的所谓差异?

材料三: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五族和为一体,……但愿五大民族相爱相亲,如兄如弟,以共赴国家之事。

——《国父全集》第二册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有什么意义?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又做了怎样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古今对民族问题的处理带给你哪些启示?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1)材料一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有两种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其一,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其二,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2)依据材料二,指出“技术上、体制上”这两种因素的具体含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材料三: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四十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和行动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如果说14世纪的意大利和18世纪的法国是“历史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这是立足哪个领域得出的结论?并指出在该领域从“14世纪的意大利”到“18世纪的法国”反封建的方式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