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8届高三二诊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史学家白寿彝指出:“周初的封诸侯、建国姓,就是把氏族组织扩大为政治组织,也就是氏族组织变成国家机关,奴隶主贵族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这说明

A. 周初中央集权具有血缘关系特点

B. 氏族部落是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

C.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D. 周王的分封强化了氏族部落组织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 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 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 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 减小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十千”为美酒的代称,如唐诗有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

A. 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

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广告已在北宋时期酒店中广泛应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徐中约教授指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理解有误的是

A. 强调中国人民奋斗的主动性

B. 认为中国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C. 中国已经摆脱儒家思想束缚

D. 中华民族在应对挑战中逐步觉醒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料

史论

A

宋代“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商业税成为宋代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B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近代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普遍

C

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

义和团运动排斥西方宗教

D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计划经济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A.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805年,德国法学家胡果依据罗马法已经阐明的权利主体所从事的旨在设定、保护、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各种“适法行为”的必备条件和原则概括出法律行为的概念,这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据此可知

A. 罗马法中的民法仍被沿用

B. 现代民法以罗马法为主体内容

C. 罗马法中部分理念得以传承

D. 现代民法学之源在于罗马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 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 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二、null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下表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反映了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3(%)

2004(%)

2008(%)

2012(%)

非常敌对

3

2.2

17.8

6.3

中立态度

29

48

25.3

30.8

相当友好

55.5

17.8

3.7

23.3

很难回答

3

2.8

0.4

1.7

 

 

A. 试图化解与美国的根本分歧

B. 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

C. 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

D. 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题文)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