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

A.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 分割宰相权力并趋于完善

C. 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 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D.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 甲说、乙说

B. 甲说、丙说

C. 甲说、丁说

D. 乙说、丙说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雅典城邦的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

A. 五百人议事会

B. 陪审法庭

C. 十将军委员会

D. 陶片放逐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该条文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A. 重罪轻罚

B. 公正合理

C. 注重证据

D. 不告不理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公元100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小普利尼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对坐在会场中的皇帝图拉真说:皇帝不应该在法律之上,相反,他应该在法律之下。这可用来说明罗马帝国

A. 皇帝无权更改行政法令

B.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C. 皇帝与平民的地位相等

D. 立法权属于元老院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B. 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C. 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D.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说明

A. 美国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B. 美国总统行政军事权力过大

C. 杰斐逊并不反对君主制

D. 杰斐逊强烈反对总统共和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 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 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当时的德国皇帝与英国国王相比(  )

A. 产生方式不同

B. 制衡机构不同

C. 任期长短不同

D. 权力大小不同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近代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 )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其原则是“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也。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声称“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该原则表明清政府

A. 意识到政治变革对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性

B. 对近代化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充分认识

C. 已基本赞同维新派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

D. 仍然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藩篱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晚清重臣张人骏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所谓学成而返,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革命、排满、自由而已。而不惜以数千年圣贤授受之学,三百年祖宗创垂之典,尽弃所学而学焉,此固开辟至今未有之奇祸也。”这表明他

A. 极力赞成发动革命排满

B. 大力推崇留学为国服务

C. 主张严厉镇压辛亥革命

D. 对新式教育持否定态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下列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 实行总统制

D. 实行责任内阁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24年,孙中山指出:“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材料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A. 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不宜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B. 全面系统的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C. 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D. 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 北伐军进军湖南

B. 八一南昌起义

C. 湘赣边秋收起义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比林汉(外国传教士)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当时农民们喜欢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

A. 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围剿”    B. 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 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    D. 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986年蒋经国主导了台湾“政治革新”:“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允许台湾艺术、文化和体育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台。这表明台湾

A. 已经普遍接受“一国两制”的现实

B. 对自身文化艺术和体育高度自信

C. 开始尝试对两岸关系的有条件开放

D. 企图以文化交往代替政治上对立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题文)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B. 表达了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

C.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 是苏联党内政治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二、null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9473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是“世界主义”的深刻体现。这里对“世界主义”含义最准确的理解是,美国

A. 要求充当世界宪兵    B. 企图掌控全球生产

C. 主导全球经济发展    D. 冷战战略面向全球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 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B. 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

C. 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D. 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出大量商品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典》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神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四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与刘成禹对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和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隋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和明清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人民保留。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针对材料一中所提问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与之前的措施相比,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联邦制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中的进步之处与不足。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结合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引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引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政府对美国、日本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提出的相同条件是什么?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迅速崩溃,亚洲、非洲出现了大量的民族独立国家。受亚非会议精神的鼓舞,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反对美、苏等大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张加强新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1961年,南斯拉夫等国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要求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实现持久和平。从此,不结盟运动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此后,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他们反对霸权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反对战争威胁,要求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实现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独立,摆脱新老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压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摘编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部《不结盟运动主要文件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历史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