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体现人世精神

B. 主张中央集权

C.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什。这表明

A. 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 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D. 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A. 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 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 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866年,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准备招收30岁以下正途出身人员(翰林、进士、举人、秀才).遭到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结果,“自倭仁倡议以来,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挡,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臣衙门遂无复有报考者”。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博奕

B.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C. 儒家纲常伦理受到挑战

D. 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不切实际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膏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

A. 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 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 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 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自1943年1月起,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收回了过去所丧失的诸多国家主权……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国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大国地位由此获得体制性确认。上述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B.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C. 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民族独立和国际平等的新路

D. 中国以自己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赢得国际声誉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 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B. 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C. 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D. 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公正的立法原则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500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3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3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A. 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 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 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画面上,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成立北大西洋集团对苏联进行核威慑

B. 北约集团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

C.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

D. 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材科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摹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特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自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1737年美国宪法没有建立起司法审主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利,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l)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和美国共和政体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为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对对北朝鲜人的战争,而输掉了另一场计对中国人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发动侵略而被挫败;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并获得了胜利。

——摘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一一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受)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一一美国人跟中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的结果是什么?中国人认为“潜在的入侵威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朝鲜战争的结局对中美双方产生的不同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鼓吹变法,宣传“民权论”,在国内政界和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康梁”并称。变法失败后,他陆续撰写了一批宣传西学的文章,简要介绍西方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的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观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思想界和知识界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使他的思想体系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

他的思想从总体上说,是在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来。例如,他追随康有为变法,但为了寻求真理,又同其师激烈辩论抗争,康有为扶持溥仪复辟,他又给予严厉批评;他反对共和,反对革命,同革命党人论战,但武昌起义后,他又表示热烈拥护民主共和,并出任民国政府的总长;他拥戴袁世凯做大总统,并为他献计献策,但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又与蔡锷一起,举起护国大旗,讨伐袁世凯。

——摘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康有为和民主共和的态度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思想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