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2017-2018学年高一1月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少八风。”这样的变化

A.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 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C. 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D. 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

B. 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

C.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D. 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内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儒家思想正统化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专制制度的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张集馨,清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此事例反映了在清朝

A. 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

B. 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C. 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

D. 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按雅典城邦旧制,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伯利克里时期,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均可领取津贴。城邦的这些变化表明

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遭破坏

C. 古希腊城邦实行轮番而治

D. 公民广泛参政有了经济保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表为古代罗马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时间

法律

内容或影响

公元前450年

《十二铜表法》

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

公元前449年

《卡努雷阿法案》

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

公元前367年

《李锡尼―赛克斯法案》

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

公元前287年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

 

 

A. 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B. 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

C. 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 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自己被称为首相。这主要说明当时的英国

A. 首相违背宪政精神

B. 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 内阁制尚未形成

D. 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A. 脱离法国国情

B. 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 不能维持长久

D. 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一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反映了德意志

A. 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 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 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 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1839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A. 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 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 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 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A. 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 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 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 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 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 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 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 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 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 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 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C.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

A. 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C.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D. 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A. 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 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 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 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B. 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

C. 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    D. 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 《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

C.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 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这表明

A. 俄国封建残余浓厚

B. 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

C. 俄国工人阶级掌权,为经济变革创造条件

D. 俄国沙皇统治已被推翻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 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 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 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 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 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 93%下降到28. 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A. 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 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 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尔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德意志境内存在许多邦国,各邦都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另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俾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做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

——摘編自《从皇帝到礼仪元首——从德国国家元首地位的嬗变看德国政治》

材料二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开始仿照宋朝的制度,实行殿阁大学士制,从翰林院等机构中挑选文臣充任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协助皇帝批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咨顾问。后来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逐渐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出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清朝初年沿用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表面上是最高行政机构,却并无多大实权。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内阁不过是执行议政王大臣决议的办事机构而已。

材料三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德内阁的异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德两国的政治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化外(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罪并依律断,所以示无外也。

——摘自1740年《大清律例》

材料二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材料三1943年1月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暑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1)材料一中,清朝如何处理外国人在华犯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规定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规定了英国在华享有什么特权?分析这一规定产生的背景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中国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成就取得的原因。综合概括指出影响国家司法主权的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