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内蒙古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 进步史观

B. 天命史观

C. 循环史观

D. 英雄史观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引向一个目的,这个唯一的目的就是美德,叫作正义,这个美德通过教育实现节制或自制,人们就成为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说明

A.雅典城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            B.雅典城邦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C.雅典民主制应具备理性精神            D.雅典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作家马克·D·阿让松是热情鼓吹政府对贸易放任自流有经济好处的鼻祖。他说,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他声称,工业衰落的真正根源正是在于政府对它们的保护。下列思想与其一致的是

A.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

B.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 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 君主立宪的观点

B. 革命权利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天赋人权的思想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 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 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 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

A. 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

B. 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C. 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

D. 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 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 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 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 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 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D.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题文)(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A. ①②⑤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吸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则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 魏源、洪仁玕

B. 洪仁玕、康有为

C. 康有为、孙中山

D. 孙中山、陈独秀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孙中山说: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则社会问题已解决过半矣。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这里的井田之遗意应指

A. 实行土地私有    B. 实行土地国有

C. 实行集体耕作    D. 实行个体耕作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温家宝曾提出,中国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科技成就中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     )

A.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B.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C.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实施希望工程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 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 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国家林业局网站《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曹明德《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李景源等《论生态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7—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其对人类自身的解放作用。

(3)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与材料二相比,其关注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题文)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