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8届高三(承智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二战后”,法国意识到‘不仅要把敌人打倒,还要把它扶起来',惟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材料现象

A. 促使法国加入了北约组织

B. 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C. 缓和了法国和苏联的矛盾

D. 冲击了“冷战”对抗意识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 “相地而衰征”

B.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C. “燔诗书而明法度”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A.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C.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 社会主文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 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 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 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882年,轮船招商局会办郑观应向李鸿章建议,招商局的经营管理应按股份公司成例,“由众股东公举董事、总理、协理,由总理、协理慎选总管五人,报董事会公决”;在漕粮运输方面“虽有海运委员会总理,本公司亦当委一熟悉米色、公正无私之员,随同海运总理稽查,以免偷换。”当时这一建议的目的是

A. 改变洋务运动民用企业的性质

B. 维护和扩大商股权益

C. 减少轮船招商局对市场的垄断

D. 扩大官方的经营权力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使他可以在反殖民主义的掩护下向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

A. 促使了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

B. 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C. 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

D. 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A. 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B. 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

C. 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D. 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题文)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

A. 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

B. 英王实际对内阁负责

C. 英国政体存在缺陷

D. 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1492-1595年,仅西印度群岛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银币名)。同时,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一现象

A. 加快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B. 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C. 导致欧洲国家掀起价格革命

D. 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形成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森严等级制度特征

C. 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部分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面示意图。据下图可知,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是

A. 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B. 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在博弈论中,有时会用“边缘博弈”来表示一种特殊的胆小鬼博弈;双方在尽量对自己有益的情况下避免双输局面。古巴导弹危机可谓“边缘博弈”的典型体现。这次危机反映出

A. 古巴是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

B. 美苏全面冷战正式开始

C. 美苏博弈中苏联的优势地位

D. 双方既斗争又相互妥协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1874年,俾斯麦说,“伟大的事业已告完成:德意志帝国被创造出来了。现在,我开始感到无聊”。据此有学者认为,满足和无聊感绝不适用于第二帝国的政治结构和决策体制;它们的简陋程度与它们驾驭的权势之大构成了极大反差。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德意志民主政治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B. 俾斯麦学握着德意志帝国国家大权

C. 俾斯麦为德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D. 德意志的政治结构和决策体制落后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下图为武汉大学哲学系赵林教授在论文《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中的论述,由此可见

A. 人文主义者通过宣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教会彻底决裂

B. 宗教改革家试图用古代权威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 人文主义者运用进化论改造基督教,使之更具世俗色彩

D. 启蒙思想家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努力构建新的理性王国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史载,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仍不过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官、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

A. 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

B. 行省是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

C. 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D. 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成为当时唯一能与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对话的国家,外交空间顿时豁然开朗。下列对此解读确的是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B. 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

C. 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D. 昭示中法两因外交独立自主特性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如图为德文版《战争在中国1900-1901》中《被城门困住的中国龙》漫画。该漫画主要揭示的主题是

A. 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盲目自大

D.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从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开始,向西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周围的街市、城门口的街市、十字街头的街市。画面人物达770多人、房屋楼阁100多间、大小船舶20多艘,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酒楼、茶坊与“瓦子”都通宵营业。这些可以佐证开封城

A. 设计体现皇权至上风格

B. “瓦子”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

D.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列图片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所展现的不同时期中国形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都体现了中美两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对抗

②折射了中国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变化

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从敌视到建交、合作的过程

④展现了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历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

材料二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线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

材料一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辛实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推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引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

——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材料二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种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种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文化论战。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