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郭沫若认为:“周礼大多是西周三百年间逐渐累积而成,至于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规模,那已经是战国中叶的事了。”这说明

A. 春秋战国时期礼得到了发展

B. 战国时期周礼越来越受到重视

C. 东周不存在礼崩乐坏现象

D. 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增强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中国古代的日食记录总体上是基本可靠的,但并不完整和准确;除了因为天气不好导致一些日食没有被记录外,还与政治因素有关,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这种故意增加或减少记录的行为,表明中国古代

A. 天文观测手段落后

B. 专制皇权不受约束

C. 科学研究主观随意

D. 天人感应影响深远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表现    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 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 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军

C. 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B. 人文精神的复兴

C. 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D. 启蒙思想的兴起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

A. 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下表是部分地区农会会员数的变化情况。对下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当时南方地区革命形势的开展明显好于北方

B. 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会会员迅速增加

D. 农会是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重要内容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郁达夫说“无论政界大员王揖唐,封建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小学生,无不大谈“主义”,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这种现象表明

A. 中国社会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

B. 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

C. 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

D. 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仍然存在

 

二、null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粱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都大力鼓吹王阳明的心学,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他们反复引述、极力椎崇的王阳明的思想观点可能是

A. “知善知恶是良知”

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 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C.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有我们的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事。”材料主要说明了

A. 罗斯福借助秀兰•邓波儿推行新政

B. 电影可以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

C. 当时的电影主要是以经济危机为题材

D. 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与观念的进步为其先导。请观察下列几组图片:

请回答:

(1)这三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共性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对于中国传统思想造成了怎样的冲击?

(3)图三所反映的事件是在什么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4)列举史实说明邓小平在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东西。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