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

A. 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

B. 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集权体制

C. 魏国地方管理实行郡守负责制

D. 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作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二者的学说都

A. 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要求

B.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C.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D. 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

B. 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

C. 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 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书,不受死罪或其他重罪的审判,但发生在陆、海军中或发生在战时或出现公共危险时服役的民兵中的案件除外。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不得被强迫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自证其罪;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未经合理赔偿,私有财产不得被征为公用。”材料规定说明

A. 该条款适用于联邦议会

B. 任何美国公民皆可自证其罪

C. 人民拥有的权利不能被随意剥夺

D. 对个人自由的威胁来自联邦最高法院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 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 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面为一张文革时期的结婚证老照片。这张结婚证反映出

 

A个人崇拜成为文革的主题

B阶级斗争决定个人婚姻生活

C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D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 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 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 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 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这反映了

A.三国以来,中印双方来往频繁,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西晋末年,华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湿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C.南北朝时,南北往来频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众

D.北朝之时,胡族入居中原,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法国保王派成员卢罗在议会中发言指出:“我们未能使国家建立我们所偏爱的制度,这是令人遗憾的,但我们必须有勇气对此表示赞同,在那些不要君主制而要共和制的人和那些不要共和制只要君主制的人的争执中,必须接受唯一可能的事物,……那就是共和国。”材料说明

A. 法国大革命推翻专制君主确立共和政体

B. 法国大革命成果面临着丧失殆尽的危险

C. 资产阶级各派就法国政体问题达成妥协

D. 法国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君主派的复辟企图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 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

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二、null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下表是1844—1851年上海茶出口量及出口价格统计表,此表反映出

A. 上海替代广州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B. 列强控制下茶叶出口利润丧失殆尽

C. 鸦片战争后中国银贵钱贱的状况

D. 太平天国起义抑制了上海茶叶贸易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洲的巅峰。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莎士比亚当时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材料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广大普通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

材料三莎士比亚戏剧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二,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遵循规律的自然界和一个依法运行的宪政社会使得人类的进步成为可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末世论盼望上帝降临的传统历史观,用一个不断进步的人间理想取代了虚无缥缈的天国蜃景……如果说17世纪英国的自然神论者还羞怯怯地打着上帝的大旗,那么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则走向了激进的无神论.他们陶醉在人类进步的光明前景中,运用羽毛丰满的理性对遍体鳞伤的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批判。

——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传统与更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摘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法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康有为“请断发易服”与中华民国政府“剪辫法令”的目的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材料冷战期间,美国积极充当“国际警察”,遭到非西方国家的普遍谴责。但是冷战结束十多年后,兴起一种容忍、认可、甚至要求美国更多干预的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冷战的胜利视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加紧推销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推动“人权国际化”和联合国“人权中心化”。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思想渗透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制裁行动中,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受到挑战。

——摘自魏宗雷《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理论与实践》

(1)“非西方国家”的主要类别有哪些?“非西方国家”普遍谴责美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指出冷战结束后兴起“更多干预”的原因。并归纳西方国家推行“人道主义”干预的主要手段。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有“天下不能一日无湖南,湖南不能一日无左宗棠”之称。作为晚清洋务派领袖、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左宗棠在开办官办企业中认识到:“官开之弊防不胜防,又不若包商开办,耗费少而获利多”,提出“官办开其先而商办承其后”的主张。在国防上他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令“中朝动色”,他认为“若纵横海上,彼有轮船,我方无之”“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治水师不可,欲整治水师,非设局制造轮船不可”,后向清廷建议设立海防全政大臣;“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袖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在向西方学习上主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辗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在设厂造船时设立“求得堂艺局”(后称福州船政学堂)。船政局破土动工时,“求得堂艺局”就开始招生,并把“教习英法语言文字、造船、算法及一切船主之学,能自监造驾驶”作为主要任务。

——摘编自沈传经《左宗棠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