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北京东城东直门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面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赢政时,铸“半两”意在(  )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A. 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姑”。这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加强

B. 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C. 伦理制约皇权

D. 儒家主流地位受冲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说:“吾祖宗(指宋初诸君)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虽杰异之能(指某些官员),不得白有所为,徒借其人之重以行吾法耳。”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皇位世袭的牢固    B. 依法治国的推行    C. 专制主义的强化    D. 中央集权的完善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  )

A. 不利于强化集权    B. 具有原始民主性

C. 可减少决策失误    D. 削弱了行省职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A. 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A. 中原地区足棉花主产区域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 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题文)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 社会垦荒能力下降

B. 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 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 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    B. 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

C. 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    D. 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罗马时代,由于奴隶没有诉讼权,恩主(奴隶主)要解放奴隶时,可以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装作起诉恩主,问恩主是否要解放这个奴隶,然后由长官宣布奴隶获得自由,后来干脆直接由长官的卫士扮演辩护人的角色。这表明罗马法

A. 重视维护法律程序和权威

B. 保护恩主对奴隶的所有权

C. 注重维护奴隶的人身自由

D. 司法过程存在不规范行为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据统计,在英国各届国会担任国家职务的人员中,完全隶属于国王的官吏: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时有271人,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时有257人,1782年改革后仍有109人。材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

A. 英国国王的权力依然没有任何变化    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完全依附于国王

C. 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渐进的过程    D. 英国国王有权干涉国会议员的选举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题文)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C. 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D. 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

A. 体现民主共和的精神

B. 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

C.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 议会拥有立法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图白色区域是某一时期欧洲人认识世界的范围,据图可知,当时

A.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主导者    B. 非洲大量土地被欧洲列强瓜分

C. 主要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D. 美洲正在逐步地纳入世界体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B. 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 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 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右面是1810~1812年间英、德、法、美四国机器棉纺业中拥有的纱锭数量的对比示意图。下列对图中的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 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B. 美国民主制没能推动经济发展

C. 法国共和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德国的分裂严重影响了工业化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据经济学家们估算,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该现象反映出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实业救国”已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C. 晚清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D. 列强尚未控制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右图是1843—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B. 民族工业与外商争利

C. 自然经济的顽强性

D. 洋务企业发展迅猛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面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下图信息可以反映出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    B. 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 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D. 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 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 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 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 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二、null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A. 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B. 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C. 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 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 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 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男子年满18至50岁,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内容包括:筑路、水利、自卫、地方造产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限制自由,发展经济    B. 强化管制,稳定政局

C. 管制劳力,服务抗战    D. 效仿苏联,塑造形象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抗日漫画作品之一。该作品

A.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B. 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C. 主要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果

D. 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简表

据上表,导致新经济政策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制裁    B. 经济所有制性质发生冲突

C. 个人崇拜盛行    D. 新经济政策收效甚微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从根本上反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A. 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 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