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卷(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分封从本质上来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并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材料主要强调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 主要依据血缘来分封诸侯

C. 实质上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

D. 促使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    B.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冲提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其主要目的是

A. 宣扬君权神授

B. 主张以德治民

C. 强调天人感应

D. 强化三纲五常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期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面大加宣传。同时,新政府也将王关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于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材料主要说明

A.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B. 王夫之的儒学思想影响深远

C. 清政府企图靠汉人挽救困局

D. 历史评价很难做到公正客观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从康照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A. 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更严

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晚清官吏贪腐严重

B.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英国大量走私鸦片

D. 中国被迫开设商埠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876年李鸿章在与英国谈判订立《烟台条约》时,提出“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无论口岸非自我准添也,添十口与添一口利害轻审适均,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李鸿章意在

A. 极力为自己长期的软弱外交辩护

B. 强调中国应该效仿西方开埠通商

C. 掩饰清政府长期以来的卖国行为

D. 指出中国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A. 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 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C.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以下为《时报》用登的漫画《中国现形记》,该漫画最有可能出现于

A.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 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

D. 辛亥革命前的20世纪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晚清政府失行领备立宪后,梁启超评价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先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材料主要表明梁启超

A. 认为改良道路在中国很难行得通

B. 主张走自下而上的革命救国道路

C. 强调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D. 断定清廷专制必然导致革命爆发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湖南“兴学热”和“留日热”独步一时1904年占全国留日生的11%;1909年各级小学堂达113所,学生43310人;普通中学堂50余所,居全国第一。湖南近代教育领先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败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B. 湖南资本主义经济领先全国

C. 清末新政推动近代教育改革

D. 湖南地方官员视野更加开阔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实业救国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大力推动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产业转型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34年7月7日,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旅帜,自瑞金出发,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历时4个月,行程3200余里。1月初,与闽浙赣红十军胜利会师。红七军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B. 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C. 威胁苏杭等日占中心城市

D. 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材料说明新中国

A. 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带来的不利影响

B. 并未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

C. 已经出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D. 初期外交“一边倒”的说法需完善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91年《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指出不问姓“社”姓“资”口号的流行,会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拖上绝路。文章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深化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改革亟需打破意识形态束缚

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已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一现象是

A.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B. 思想文化退步的体现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政治体制的产物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众议员由各州选出,而参议员则由各州议会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举的方式

A. 有利于缓和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B. 实际上违背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C. 有利于抑制民众对政府的影响

D.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各州的矛盾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图为1840年5月6日英国政府正式发行的由罗兰·希尔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面值为1便士,用黑色油墨印制,故又称黑便士邮票。此举改变了11世纪以来由英国各城市、教会,大学等独立控制邮递系统的局面,并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材料主要表明

A. 英国借国王权威确保国家发行有价票券的严肃性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工业革命有力推动了欧洲通信系统的改革与发展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认可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该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 日益活跃的经济需求

C. 殖民扩张导致白银大量流入    D. 奢侈的生活导致贵金属短缺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 巴黎公社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

B. 巴黎公社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C. 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D. 巴黎公社还称不上是真正的革命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A. 经济大危机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B. 新政调节劳资关系的措施流于形式

C. 新政不可能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 新政未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 使美元成为国际性流通货币

B. 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 美国确立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D. 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之初,提供的是3~5年的贷款。1974年6月增设了为期3~7年的贷款项目,1974年9月增设了为期4~10年的贷款项目,1983年增设了为期5~10年的贷款项目。该变化反映了

A. IMF成立初期的宗旨逐渐发生变化

B. IMF难以消除成员国间的外汇管制

C. IMF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凸显

D. 新兴独立国家在二战后大量增加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下图:中心一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

A. 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 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 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 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后,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再次引起了中国知识界对苏联的关注,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那时,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1930年《俄罗斯研究》月刊创刊,1931年10月《苏俄评论》月刊创刊,1934年《中国与苏俄》创刊。就连一向保守,以“无偏无党”为宗旨的《申报》也刊登了许多有关苏联的文章。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这时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与机器设备的进口一样,苏联在“一五”期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到“一五”计划的第三年初,苏联工业部门已与外国公司签订了价值达八千三百万卢布的技术引进协议,计一百二十四份。苏联与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如美国的福特、弗莱因、通用电器,德国的德律风根,法国的施留姆别尔热,瑞典的埃利克松等都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此外,苏联邀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来国内工作。1930年,在苏联工作的外籍专家约有七千人以上。外国熟练技术工人也有三至五千人。

——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教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使用“再次引起”一词的理由,并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新一轮“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两国在引进外来技术方面的不同之处。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 西汉手工业分布图

图二 隋唐手工业分布图

图三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比较以上任意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有关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宣扬“道统说”的实质,并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及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