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提倡公平法治

C. 以天下为己任

D. 反对宋明理学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二、null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 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 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C. 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 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克己复礼

C. 致良知、知行合一

D. 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是国民党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应是

A.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 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C.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 调节社会财富,解决民生问题

B.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

C. 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 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医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四、null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C. 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

D.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第一家咖啡馆出现在17世纪中叶的伦敦,到18世纪,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咖啡馆已经数以百计,在这里,人们随意地交流思想、议论时政、浏览最新的书刊和报纸。咖啡馆在当时

A.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B. 促成了英国的议会改革

C. 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D. 开辟了公民参政的途径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托尔斯泰在作品《复活》中,一方面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进行全面猛烈的揭露抨击;另一方面又宣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等。这说明托尔斯泰

A. 艺术思想的矛盾性

B. 倾向无产阶级革命

C. 希望恢复农奴制度

D. 推崇儒家道德文明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有人在描述一种写作风格时说:在艺术创作上,它想象奇异,梦境、幻景时常出现。它总是充满了激情地展示生活内容和表现理想,这种饱和的激情有时如火山爆发,有时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这种文学属于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魔幻现实主义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 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 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 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中叶以来出现的新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相似之点。这就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李贽以“心本体”的学说为基础,将本质上非圣疑道的内容和体现历史新趋向的要求,理直气壮地运载进“心本体”所谓的“心”中,运载到“良知”之中,开始了从“圣心”到“俗心”的转化,打开了由“圣”转“俗”的通道,即由“禁欲”转为“顺情”由“圣贤”境界转为“俗世”境界,由旧时代迈向新时代,并且走出了相当远的路段。

——摘编自《从与从——中西近代启蒙思想文化运动差异一论》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万恶之源,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运动的开路先锋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指出,对于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民主的思想,《百科全书》更是一台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的“战斗机器”。法国的启蒙运动开启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直接开启社会主义革命,但为马克思主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之际的新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潮有何共同特点,分析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及出现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中国的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认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籍贯

思想主张

黄宗羲

浙江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江苏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湖南

循天下之公

康有为

广东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梁启超

广东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

福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

广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刑、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