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8届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先秦时期的礼仪规定,“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士诸侯”。西汉建立后,中央政府规定,在地方郡国设立皇帝宗庙。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专制皇权加强

B. 君臣等级区分

C. 儒家礼制推广

D. 小农经济出现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表是《汉书》中对当时医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当时

史料

出处

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职位

《汉书·郊祀志》

元始五年(公元5年)曾“征求……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

《汉书·平帝纪》

楼护少年时候“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汉书·楼护传》

 

 

A. 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

B.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条件成熟

C. 政府设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

D. 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

A. 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

B. 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 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初制度规定,京官三品以上乘轿,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这反映了明朝

A. 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

B. 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

C. 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

D. 礼法观念松弛带动社会习俗变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据清末某官员记述,自1888年漠河金矿创办运行,“时不过二年,骤能如此其盛,若沿边一带,矿务渐次开拓,商务即可渐饮腾茂,星罗棋布。边境虽虚,何尝不可借开矿招商而实之哉。”这表明了当时

A. 开办漠矿有利于巩固边防

B. 官办企业促进了商业繁荣

C. 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D. 鼓励实业的政策成效显著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据1903~1905年江浙地区多个城镇的调查统计,当地共订购报刊62种,20227份,11000余份多为私人订阅。其中日报销量最大,不仅开明士绅、官吏、商人和学生订阅,一般市民也加入订阅行列。这反映了当时

A. 革命潮流使民众萌发趋新意识

B. 政府加强了对公众舆论的控制

C. 社会变革提升传媒文化的功能

D. 崇尚西方文明的社会风气盛行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毛泽东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毛泽东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

A. 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

B. 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

C.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85年,我国政府规定:完全放弃了除粮、棉之外所有农产品的计划控制,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减低对粮食生产的计划控制程度,政府计划收购的粮食降至约占全部商品粮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改策明确市场化方向

B. 生产者取得了经营自主权

C. 经济体制改革迈人新阶段

D. 农产品疏通体制改革加快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恩格斯阐述古希腊某次改革时说:“现在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建立于其上的阶级对抗,已经不是贵族与平见之间的对抗,而是奴隶与自由民之间的对抗;被保护民与公民之间的对抗了。”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这场改革

A.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B.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C. 确立了财产等级制

D. 公民享有参政津贴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A. 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

B. 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C. 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 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苏联历史上某时期,苏共中央在三年内先后通过了以下决定:《关于改善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社会主义国有生产企业条例》《关于进一步改进国民经济贷款和核算的措施以及提高贷款在生产中的刺激作用的决定》《关于国营农场和其他国有农业企业转入完全的经济核算制的决定》这些决定的通过旨在

A.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 奠定工业化的经济基础

C.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推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50年6月,杜鲁门未与国公磋商,就命令美国武装部队侵略朝鲜。众院议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站起来欢呼。参议员塔夫脱甚至宣布,他将投票赞成授权在朝鲜使用美军的决议,尽管他反对总统未经国会同意的行动。这表明了当时的美国

A. 统治集团谋求世界霸权的一致性

B. 制衡原则在特定时期内发生变化

C. 利用冷战契机开始强化政府权力

D. 与苏联争夺战略重心的坚定态度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际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晚清民国时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

年代

人物

主张

1898年

梁启超

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1915年

陈独秀

西方近代文明以人权说、进化论和社会主义为主要特征,是破除宗教迷信、建设民主社会、追求人类平等的思想基础;而中国则未脱离原始文明的陈旧案白。

1935年

王新命等

近代中国的革新使中国失去了自己的特征。人民也渐渐不能算是中国人,因而必须恢复中国文化传统。儒家信条和道德规范就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就是中国的特征。

1942年

毛泽东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古代和外国人创造的)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对于中国问题热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

 

 

——据戚其章《晚清史治要》、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等

从表中提取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95年7月光绪帝令部院大臣督抚等,发现精于天文、地舆、算法、格致、制造诸学者,各举所长。大量被保举的官员由光绪帝交军机处存记。1898年,光绪帝再次要求督抚保举“才识宏通”、“通达时务”者,戊戌变法启动后,康党成员徐致靖上奏保举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康有为、谭嗣同则先后被特旨任命为总理衙门和军机处章京。同时,张之洞等各地督抚仍沿袭长期以来做法,大量保举自己的亲信、下属、暮僚等。

——摘编自茅海建《伐成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二

清代保举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补充科举选才的不足,科举废除后必然引起相应的改革和调整。1906年,御史刘汝骥上《请严限制保举折》,召见时得到慈禧称赞。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学堂分班限年学习。至清末,对保举官员的重新甄别和限期学习已逐渐纳入制度规范。

——摘编自关晓彤《清季停罢科举的链式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后保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清廷改革保举的背景。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美大使级会谈始于1955年的日内瓦,1958年迁往华沙。1961-1968年共举行32次会谈。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批评前政府在解决亚洲、中东及欧洲危机中过分崇尚武力,看到共产主义渗透而导致的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崛起已对美国和“自由世界”构成的严重成胁,而苏联則要尽力保持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此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原子弹计划让肯尼迪政府认为将使中国“在心理上得分”。

华盛顿和北京都看到谈判渠道存在的价值和对双方的重要性,它是危机处理的有效机制。是两国宣传各自主张的有效讲坛。通过六十年代的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逐渐接受了蒋介石集团是不可能成功反攻大陆的。而中共政权将在大陆存在下去。70年代初在与中方的会谈中,基辛格和尼克松利用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的遗产。亲历60年代会谈的王炳南认为,大使级会谈使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做法、底线有所了解。

——摘编自夏亚峰《重评1961-1968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意义。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少年时即才名离于海内。万历初,大学士张居正想请汤显祖与其子同习科考却遭其谢绝,这使汤显祖迟迟不得中第。万历十八年,汤显祖上疏弹劾时政腐败,指出皇帝应对此负责,因此遭贬,八年后他并官归家。汤显祖在思想上近于李贽,他以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为创作主导思想,创作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牡丹亭》,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极用心的探讨。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和好建礼教的束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这一爱情故事打动了观众,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曲坛伟人,称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其伟大,“即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谱之入曲因为吾党所快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青木正儿称赞汤显祖伟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汤显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