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莆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经世实学思潮兴起的根源是

A. 思想守旧与僵化

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文化控制有所松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苏格拉底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 民主精神    B. 法制精神    C. 科学精神    D. 人文精神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的学说是

A. 日心说

B. 进化论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恩格斯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文学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印象主义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不少法则被他们推倒,内容和主题不再重要,关注点转到纯粹的视觉感受上。对他们来说,风景之美不在于名山大川,而在于阳光照射下普通场景的色彩变幻。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 荒诞派

B. 浪漫派

C. 现代派

D. 印象派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A. 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    B. 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

C. 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D. 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洋务派采取的变革举措,比起严守“夏夷之防’、叫嚣‘师事洋人,可耻孰甚'的顽固派来,无疑是一种觉醒和进步。”洋务派采取的“变革举措”

A. 挽救了江河日下的清朝封建统治

B. 奉行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

C.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D.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A. 最初宣扬了西方科技思想

B. 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C. 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D. 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䜣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䜣的看法

A. 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

B. 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

C. 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

D. 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二、null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

A. 顽固派的封建守旧    B.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叶德辉评论中国近代某现象时说:欲托孔子以行其术,托尊孔之名,伏伪经之渐。该评论针对的是(  )

A.反对把孔子神化的李贽        B.倡导中体西用的洋务派

C.推行改革变法的康有为        D.主张尊孔复古的袁世凯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这一观点

A. 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    B. 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C. 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    D. 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胡适曾说:“我曾向我的(《新青年》)同事们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此建议

A. 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真谛

B. 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试图将运动限定在思想层面

D. 旨在促成文学革命的开展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材料中的“中国当代观念”

A. 倍受当时的政府的推崇

B. 成为当时多数中国人的共同观念

C. 1915年的当代观念主体是资产阶级

D. 1919年以后当代观念完全走别国道路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由于康有为等人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才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第19条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争论;后来这一争论由国会发展到思想文化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材料内容表明

A. 新文化运动不是反对整个孔教

B. 孔子的儒教遭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反对

C. 儒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

D. 孔教成为袁世凯政府的宪法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据此,程俊英强调《新青年》

A. 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

B. 激励了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有利于唤醒青年接受新文学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认为,人类发展必然由宗教迷信时代玄学幻想时代进化到科学实证时代。这一观点体现出陈独秀

A. 追求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B. 崇拜科学技术

C. 否定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

D. 赞赏工业革命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是指

A. 外国先进的科技

B. 外国的思想文化

C. 外国的政治制度

D. 外国的生活方式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了适合时势要求的新解释。这一“新解释”

A. 成为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B. 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C.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相同

D. 说明孙中山思想的根本改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孙中山认为:“欧美改良政治之时……社会之流弊未生,彼以为政治良、百事皆良,遂不注意于社会事业;及至社会事业败坏,至于今日之欧美。则欲收拾之。而转无从。”这说明孙中山

A. 要进行反帝反封建

B. 追随欧美进行政治改良

C. 主张大力发展经济

D. 吸取欧美教训关注民生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D. 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孙中山读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一书后,提出:“亨利之学说,深合乎社会主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亨利的学说”影响了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924年,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A.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 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C.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平均地权意图在地价上涨时国家按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实行土地国有。孙中山的这种设想

A. 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佳途径

B. 难以得到农民阶级的理解

C. 是避免社会革命的最佳选择

D. 能使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取得革命成功的样板,但中国共产党最终却走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大相径庭的革命之路。这主要在于中国革命

A. 领导阶级的不成熟

B. 比俄国面临更大困难

C. 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D. 与俄国具有不同国情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从到达陕北后至194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新民主义革命思想和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说明在这一时期

A.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正式确立

B.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正式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D.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国情结合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邓小平在解释什么是共产党的政治时说:“政治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生产力的。即在政治、经济和人民三者之间实现均衡。面这个均衡的支点便是人民。”在此,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应

A.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B.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 实现了政治、经济与人民的统一

D. 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

(2)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主要原因。

(3)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来源分别是什么?

(2)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

(3)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