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变化说明西周

A. 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 宗法制进一步完善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 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

A. 宗法观念的延续

B. 分封体制的完善

C. 君主权力的式微

D. 官僚政治的建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 最先废除了分封制

B. 亟须进行官制改革

C. 郡县制推行的原因

D. 君权受到权臣制约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唤出汉代

A. 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

C. 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A. 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B. 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

C. 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D. 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

A. 征辟制    B. 监察制

C. 科举制    D. 九品正中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 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

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

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

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未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 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清末有识之士的眼中,“夫外人之敢于圈割我土地,剥削我膏腴,监督我政权,刍狗我土庶者,以我无国民故也”,“且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这反映出

A.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B. 民族危机使民众普遍觉醒

C. 近代国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D. 清廷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忧虑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B. 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

C. 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    D. 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 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 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 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 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 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D. 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列表格中的史料和结论,不能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史论。需要补充史料,才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下列补充史料,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的是

A. 开始于1937813日,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日军的战役

B. 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此会战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因

C.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对华北地区日伪军发动了进攻战役

D. 1947 6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C.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B. 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

C. 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    D. 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1942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 中国已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 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昝通工人王徳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

A. 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 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 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有学者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的依据是新中国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C. 参加万隆会议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 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 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超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其谈话意在说明

A. 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B.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末的雅典民主政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以退缩为背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这种现象反映了雅典这一时期重要的民主原则是

A. 轮番而治

B. 法律至上

C. 人民主权

D. 司法独立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 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 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 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指出:“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此处,盖尤斯想表达的是

A. 万民法、自然法都不是法律条文

B. 万民法是罗马法高度成熟的标志

C. 自然法具体条文体现在万民法中

D. 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恩格斯指出:在英国,“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甚至1832年的胜利,也还是让土地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A. 具有妥协性和保守性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 保留了英王行政大权

D. 未使资产阶级获得成果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

A. 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

B. 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C. 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

D. 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A. 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B. 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C. 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 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克曼说“‘我们人民是美国立国之根基但美国的政治智慧在于并没有像法国卢梭以及大革命那样把人民推演到极端而美国人民的幸运和政治精英的睿智也在于他们总是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某种平衡。这说明美国政体    

A.未受卢梭民主思想影响

B.体现自由与共和的政治精神

C.旨在维护人民主权

D.寻求代议制下的权力制约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皇帝与首相的权限,皇帝的所有命令,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均应由首相副署,若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材料说明德国

A. 建立了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    B. 首相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C. 皇帝与首相间权力争夺激烈    D. 政体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特点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马克思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促使这一“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矛盾的加剧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工人运动的推动

D.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巴黎公社规定:选民对公社所有的公职人员包括公社委员都有充分的罢免权和监督权,及时清除混入公社领导机构的坏人,可以罢免和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及时纠正公职人员的错误和失误。这些规定体现出巴黎公社

A. 赢得广泛支持

B. 实行直接民主

C. 是社会主义政权

D. 人民主权的特点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这反映出

A. 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 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

C. 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

D. 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B.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

A. 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

B. 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

C. 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 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与冷战宣传的政冶需要直接相关

B. 表达了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

C.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 是苏联党内政治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第三世界”大约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来大为流行,中国使用这一概念,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崛起

A. 标志着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兴起    B. 冲击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

C. 使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 表明和平共处成为国际共识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点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 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C. 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 确立欧美日三足鼎立的国际格局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下面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

A. 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    B. 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

C. 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    D. 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路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时(18世纪中期)“自由”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印花税法》(Stamp Act)引起了一场吞噬“我们珍爱的自由太阳的意义日食”。殖民地居民怀有“自由情结”,将自由和权利视为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政治的终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情结”乃是殖民地居民寻求独立的深层动因。

——《美国通史·第一卷·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材料二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009年《新高考》

材料三    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新华网

材料四    回望中国—这个被黑格尔称为“一切例外的例外”的国家。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一次是模仿西方建立宪政共和,即中华民国。二是模仿苏联建立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两次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唯独中国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才创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和北京模式。这一点在2008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弥足珍贵。

——《2008年:西方民主一元化阶段的终结》

(1)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2)依据材料四回答宪政共和模仿的是西方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中国学习苏联所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两次模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怎样深刻的教训?

(3)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班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学习卡片,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卡片一:

卡片二:

卡片三:

(1)A处:________________B处: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卡片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崛起的新兴力量有哪些?概括指出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