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九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A.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 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 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

A.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B. 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

C. 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    D. 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相关资料显示: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遗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说明了

A.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中苏已经由敌对关系转变为盟友

C. 中国对苏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

D. 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l952--197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数据表明当时中国

A. 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 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完成

C. 贯彻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D. 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古罗马的第 一部公民法规定: 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把儿子当作囚犯,甚至有权处死儿子。而罗马法完善时期(中世纪)的法典又强调: 父权应该是仁慈的而不是残暴的。罗马法条文的变化说明

A. 古罗马父权制崇尚暴力    B. 罗马帝国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C. 基督教发展丰富了罗马法    D. 自然法精神得到彰显

 

二、null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B.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 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A. 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 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 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 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

A. 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 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 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据统计,美国从1921~1929年每个家庭的真实债务从388美元增加到739美元,消费债务的增长升了131%。材料现象

A. 促进了经济的持久繁荣    B. 加速了消费市场的萎缩

C. 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D. 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 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 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 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

西方的重要节日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四月五日左右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8.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1.元且节:每年1月1日

2.情人节:每年2月14日

3.复活节:约在3月7日左右

4.愚人节:每年4月1日

5.母亲节: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日

6.父亲节:每年6月份的第3个星期日

7.劳动节: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

8.万圣节:每年10月31日

9.万灵节:每年11月2日

10.感恩节: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11.圣诞节:舟年12月25日

 

上表是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操指责袁绍在冀州吏治败坏时说:“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威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取得冀州后,曹操下令“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加王脩任魏郡太守,“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杨沛为长社令,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杀之,曹操“以为能”。司马芝为营县长,豪族刘节为郡主簿,宾客千余寡多不奉法,包庇宾客不服兵役。司马芝即以刘节为兵。满宠为许县县令,曹洪的宾客犯法,满宠依法治罪。曹洪向曹操求情。满宠知道后。未等曾操说话,就把曹洪的宾客杀掉了。曹操听到后,高兴地说:“当事不当尔邪?”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在限制豪强势力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筒析曹操限制豪强势力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顾维钧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初入旧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1904年入美圆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

1912年回国后,任总统英文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1919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杈益作出了贡献。1922~1926年先后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其间,于1924年5月曾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1932年起先后任驻法、英、美大使和驻国际联盟代表等职。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钳子;其后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1956~1967年,历任海牙圆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台湾国民党总统府资政等职。退休后定居美国,以十七年时间完咸口述回忆录,记述了五十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

晚年顾维钧曾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摘编自《顾维钧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外交生涯的时代特点。

(2)结合史实,概括并评价顾维钧关于“人民外交”的思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