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十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 确立社会的上下关系

B. 主张人际交往保持和谐友善但保留个人原则

C. 让人们对社会产生整体认同

D. 使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日趋平等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C.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推行平准法:“大农诸宫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其主要目的是

A. 维护官营商业

B. 促进商业流通

C. 平抑市场价格

D. 减轻农民负担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晋宋洎唐,沿魏九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的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C. 家族团结的需要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A. 单一税种,没有差等

B. 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C. 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D. 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C. “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D.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B.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C.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D.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从伏尔泰的自由和法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主权到康德的道德有限理论,这些观点

A. 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

B. 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C. 来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

D. 没有解决民主制度的运作问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提到“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抽象的权利,抽象的人格权利。”“罗马人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这说明罗马法

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蕴含着理性精神

C. 保留了习惯法的特征

D.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

A. 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B. 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C. 只是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D. 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08年以来,英国深陷经济危机泥潭,布朗可谓是内外交困,大失人心,最终于2010年辞职。布朗辞职的直接原因是

A. 保守党的反对

B.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其不信任

C. 国际社会对他不支持

D. 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不支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 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 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C. 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D. 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 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C. 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D.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与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的政治体制

A. 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

B. 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体现了联邦制原则

D. 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所体现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 维护专制统治

B. 实行君主立宪

C. 建立民主共和

D. 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主要的影响是

A. 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B. 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C.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D.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B. 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D.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南京条约》)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C.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D. 对西方各国给与同等待遇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 南昌起义

B. 国民革命运动

C. 中共诞生

D. 五四运动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 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

B. 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从理论上突破了这一认识。这一突破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C. 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D. 使全世界无产者真正联合起来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B.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 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B. 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C. 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 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A. 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和罗马平等观念的异同,并分析两者共同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卢梭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是平等权利最重要的辩护者。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他把不平等视为人类社会一切邪恶的根源,因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出现,导致了人对人的依附与奴役。卢梭认为根据社会契约建立共同体,并消除不平等,这种社会契约“以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能在力量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

——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关于平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平等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五四运动,中国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看法。我认为不能把五四运动和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分割开,要统一来看,因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分不开的。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看成一场反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而把五四运动看成是一场救亡的爱国运动,提出救亡压倒启蒙或者启蒙压倒救亡,我觉得这都是不对的,不应该把启蒙与救亡看成是相互矛盾的。

——摘编自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的关系”论证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