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下列各项中说明“道路已经指明”的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结束国内战争和粉碎外国武装干涉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某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着“苏俄新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讨论,产生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理解不准确的是

A. 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B. 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 因为工农矛盾激化而被迫中止

D. 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20世纪20~30年代,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 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 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 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 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封锁

B. 苏俄国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C.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 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 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 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 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 实行粮食税制度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 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 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斯大林模式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既有很大区别,也有联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A. 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 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 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 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剥夺农民过多,压抑生产积极性

C. 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D. 个人崇拜现象相当严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A. 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 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 外国势力的影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具体体现为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实现农业集体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业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句话旨在说明这两件事共同的缺点是

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远远地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 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A. 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来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 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21年,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与之交谈:“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紧接对话后出现的情形是

A. 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B. 粉碎协约国的武力干涉

C. 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D.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后来却严重制约着苏联发展的经济体制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20年,列宁曾约见一位老农。在谈到农村情况时,老农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方针

D. 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十月革命后,苏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推行了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自由放任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苏联在1925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到1937年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欧美资金和技术的引入

D.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农业集体化方针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41年,希特发动对苏联的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A. 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 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

C. 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 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是指赫鲁晓夫

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工业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 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 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商品经济

D. 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苏联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A.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自由竞争

C. 高度集中

D.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的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 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 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 沙皇统治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 新经济政策时期

D. 斯大林体制时期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 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 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 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 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 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二、null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A. 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B. 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 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执行僵硬的计划指令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制度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A.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 彻底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C.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D. 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忽视民主与法制

C. 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 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 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一举可以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消灭市场关系”这一思想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经济体制

D. 赫鲁晓夫改革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

A.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历史倒退

B. 新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策

C. 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发展生产力

D. 凡是要前进,必须先后退

 

详细信息
45. 难度:困难

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斯大林体制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据统计,从1927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造成牲畜减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强制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遭到农民的抵制

B. 苏联农村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

C. 国家大量收购牲畜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

D. 农民踊跃出售牲畜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

 

详细信息
47. 难度:简单

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 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C. 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弊端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49. 难度:简单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革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A. 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 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 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详细信息
50. 难度:简单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 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时期

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