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

A. 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

B.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 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D.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国民生活水平之低下,让人难以置信。以食品为例,社会主义搞了30多年,直到1952年,苏联人均消费主要食品(牛奶及乳制品)才接近甚至还低于1913年水平,其直接原因是

A. 长期以来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B.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 赫鲁晓夫大肆种植玉米

D. 勃列日涅夫强调军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基础”。材料中“这一时期的改革”指的是

A.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 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 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

A. 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

C. 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

D. 实行政治多元化,取消党的领导地位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

A.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B. 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

C.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

D. 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年——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年——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材料表明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B. 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C.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   

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

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有一则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为了使火车继续 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命令,其中,调侃斯大林改革措施的是:

A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B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C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D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对上述材料看法正确的有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采用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②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③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④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

A. 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 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D. 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 罗斯福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位西方学者说:“苏联不像罗马帝国是因野蛮族人侵而亡,不像波兰是被贪婪的邻居瓜分而亡,也不像哈布斯堡帝国是被大战的耗损而压倒的。苏联的灭亡是因为它内部组织的古怪器官已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了。文中古怪器官指的是(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

B.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韦林斯基是见证苏联经济改革的一位农民。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曾大面积种植玉米,却因气候原因歉收

②1966年以较高的价格向政府出卖了部分粮食

③1987年创办一家服装加工企业

④由于政府优先发展农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列对下面图表评述正确的是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1971~1975年

7.1%

0.8%

1976~1980年

4.5%

1.9%

1982年

2.8%

1%

 

 

A. 上表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经济状况

B.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保守,陷于停滞

C.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D. 上表中苏联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但农业增长较为迅速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史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取得一定成效

A. 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7年,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对国家战争学院的学生说:“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与那么一点极权主义的倾向,因为我们有自信和安全感,所以我们能够将我们身上的极权主义罪恶倾向压下去……如果我们没有了自信和安全感,恐怕我们身上的极权主义倾向就会冒出来。”

材料二“已经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绝不应该以一种消极的观点来看待,”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2月于马耳他同布什举行的第一次峰会上说,“45年来,我们一直设法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源自于意识形态信念的冲突并没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交换的依赖也是一个失败……从战略角度而言,冷战的方法……已经败北。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普通人或许已经更好地明白了这一点。”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

(1)材料一中,乔治·凯南的话表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戈尔巴乔夫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该观点对世界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

材料三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怎样。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三个口号,是根据戈尔巴乔夫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的根本错误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融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文明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并创新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